下载此文档

岩堆体隧道工程论文.doc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岩堆体隧道工程论文
1岩堆体形成
岩堆体的形成条件是多样的,形成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由千枚岩、泥质页岩以及各种板岩、片岩等软弱且易风化的岩层所组成的大坡度山坡;二是在构造带的交接部位,经多次地壳运动,因岩层遭遇强烈破坏,岩石风化剥落在山脚而形成的岩堆。岩堆的形成发展过程可分为三大阶段:①母岩崩解;②风化产物的搬运;③风化物的堆积。与此相适应,岩堆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与上述三个阶段相对应的三个区域,分别是:A-供给区;B-搬运区;C-堆积区。通过查阅云南省昭通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岩堆的踏勘和地质资料,该地区岩堆形成过程如下:①在地壳板块运动过程中,地层受构造挤压作用而隆起抬升,形成陡峭山峰;②在逆层边坡侧,岩层断裂出露,形成软弱泥岩与坚硬岩层(砂岩或灰岩)的交替结构;③由于软弱泥岩易于风化,碎裂块体沿边坡滚落逐渐在坡脚或突出坡台堆积;④悬空硬岩在外力和风化作用下断裂,沿边坡滚落与软岩风化物混合形成堆积体;⑤随上部堆积体的增加,在降雨等因素作用下,岩堆体逐渐密实,并可能形成向下的滑动趋势;⑥岩堆体趋于稳定。
2岩堆体特征

岩堆体主要分布在山岭区的陡坡上或山麓下,岩堆体深度变化很大,上部较疏松,中下部较密实,深度一般在10~45m,甚至更深。其纵断面一般呈各种形状的三角形,主要由岩堆基底傍依区和岩堆坡面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组成。1~3分别表示为岩堆基准面(基底),支承(傍依)区和岩堆坡面。受地下水影响,岩堆体底部与基岩接触面处一般有可塑状低液限黏土夹碎石软层。一般而言,上下陡中间缓型岩堆的稳定性最好,其次是单面坡型,上陡下缓型岩堆稳定性最差。岩堆体坡面形状,即平面形态。岩堆体大小和范围极不一致,其面积少则几十平方米,大则几平方公里。其平面形态主要有楔形、三角形、舌形、半圆形、梨形、梯形等类型。圆形岩堆相对最稳定,而舌形岩堆和梨形岩堆稳定性最差。


岩堆体上部覆盖层为黏土夹碎石,下部为块石土夹黏土,岩堆主要由千枚岩、泥岩、页岩、板岩和片岩的风化产物与砂岩、石灰岩和花岗岩等的岩块堆积而成。碎屑岩类岩堆由砂岩质块(碎)石和玄武岩块(碎)石组成,块石含量70%~80%。碳酸盐岩类岩堆由灰岩质、白云岩岩质块(碎)石组成,块石含量80%~90%。
3岩堆体力学参数
尽管岩堆体的力学性质研究十分困难,但是研究者依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vallejo等对砂石~黏土混合材料的孔隙度与抗剪强度进行了研究,得出混合材料的抗剪强度与砂石、土的比例有关,当砂石的重量比小于40%时,材料抗剪强度主要由黏土的抗剪强度控制;当砂石的重量比介于40%~75%之间,材料抗剪强度由砂石的摩擦阻力和黏土的抗剪强度共同控制;当砂石的重量比超过75%时,材料抗剪强度主要由砂石的摩擦阻力控制;混合体抗剪强度随含石率增加而增加。可以根据现场岩堆体的坡度来初步判断岩堆体的摩擦角。岩堆的含石率较高,岩堆表面坡度一般也较大;相反,坡度相应变小;随着岩堆的增加以及雨水的作用,将逐渐密实,因此对早期的岩堆,其稳定性高。岩堆体整体松散,其粘聚力低,岩堆体的粘聚力为大约8~20kPa。

岩堆体隧道工程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露露二天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