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教学设计4.doc《信客》教学设计4
【学习导引】
经历了复杂的人生,我们又跟随一位走村串户的信 客,来见习诚信人生,在《信客》一文里,诚信为准则的信 客,以服务大众为己任,期间历尽辛苦,常常受人猜疑,蒙 受冤屈,信客却总能宽容、体谅别人对他的误解, 忍辱负重, 为千家万户传递消息,让我们学到了另一种可贵的人生态 度。文章文笔轻灵飘逸,行文流畅,是难得的美文。学习中 要认真体会。
【学习目标】
掌握基础字词,把握文章内容。
品位文章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及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感情。
学会抓住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他们默默奉
献的可贵品质的写法。
注意感悟像信客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树立诚信的道德 品质。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背景资料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 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
仍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 1978年,上 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 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 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国 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 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 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一一台湾联合报读书人 最佳书奖第一名。
二、课文剖析
重点精讲
特殊的职业造就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信客任劳任怨。他理解在外谋生者,也理解在家的 家属,理解他们的需要与感情。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 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辞,有时候还得忍受无端的猜疑与 羞辱。
信客诚信无私。他铭记老信客的嘱告: “信客信客就在一
个信字。”诚信是这个职业的生命。诚信以不贪为前提,他 洁身自好,从不雁过拔毛,他洁白无瑕,也不怕别人怀疑。
信客待人宽容。他在发财的同乡那里遭遇了凶险,他不想让 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不说任何坏话, 他保护了一个家庭。
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他年轻时屡屡碰壁,
穷愁潦倒,长时间当信客,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 阅历丰富了,他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 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 他赢得了社会普遍的赞誉。
社会有某种需要,就有某种职业。作者故乡浙江余 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 当时
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 是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老信客 自感“名誉糟蹋了” ,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 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
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 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 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 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 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 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 “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
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
《信客》教学设计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