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代的历法
1
一、年岁
在中国古代历法和古代史书中,年和岁有不同的意思。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阴历年,一年12或13个月,354或383日。岁相当于今天的阳历年,一年12个月,365或366日。()
2
一、年岁
古人把岁星运行的轨道黄道附近划分为十二次,又叫黄道十二宫(木星的行宫),各取一个名称。自左至右十二次的名称是: 星纪 玄枵 诹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3
二、月
中国古代历法的月,同朔望月基本符合,两个月一大一小共59日,这一点与阴历完全相同。
,为一月。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4
三、晦、朔、望、弦、朏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
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
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
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
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5
四、日、时、刻、分、秒
古人把一日分为十二时,与一年的四时名同实异,每时相当于今二小时。时以十二支命名,故又称时辰。从夜半起到次日夜半止。依次称为子时、丑时,……,亥时。子时大约相当于今北京时间23点到1点,亥时相当21点到23点。另外,一日又可以分为100刻,每刻15分,每分60秒。这里的刻、分、秒比今天公历的刻、分、秒都稍小,不能混同。时刻分秒划分及其长短,都是人们为了计算时间的方便而规定的,同天体运行没有关系。
6
四、日、时、刻、分、秒
子时夜半,又子夜、中夜,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荒鸡: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黎明、早晨、日旦等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日始、破晓、旭日: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早食等:“朝食”,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日禺等,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日跌、日央等。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日铺、夕食等: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日落、日沉、傍晚: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日夕、日暮、日晚: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定昏:21时至23时。
7
甲子组合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酉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酉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8
五、四时、节、候
二十四节气
正月 立春、雨水 四月 立夏、小满
二月 惊蛰、春分 五月 芒种、夏至
三月 清明、谷雨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十月 立冬、小雪
八月 白露、秋分 十一月 大雪、冬至
九月 寒露、霜降 十二月 小寒、大寒
9
五、四时、节、候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
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
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
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10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的历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