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课程教学设计.doc《峨眉山月歌》
台儿庄区实验小学 龚义玲
一、 教材分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 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 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 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李白的艺术天赋。
二、 教学目标
学会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理解“影、发、下”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 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利用书中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意思。学习从不同的观 察点去观察、想象、表达。
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书中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意思。在对比组诗 的学习中,想象诗中描绘的不同景色,并能写下来。
难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 的热情,感受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
四、 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准备:查找资料了解诗人李白。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春日偶成》
一、导入课题,明确目标(辅助环节)
回顾方法,导入新课
指名说一说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
(2) 导入: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一一 《峨眉山月歌》。板书:《峨眉山月歌》,指导写“眉”字,上面不要写成“尸”。
(3) 解题:谁能说出诗题的意思?
(4) 了解诗人
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 昭王李嵩)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1) 学会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理解“影、发、下”等词语的意思。能正 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利用书中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意思。学习从不同 的观察点去观察、想象、表达。
(3) 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第一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
(1) 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2) 品读古诗前,结合看一看诗歌中出现了哪几处地名?用笔标出来。
(一) 自学自测
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学生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课后字词和整首诗歌。
(二) 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课后生词,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三) 质疑拓展
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认真听。教师相机地正音。
提问上节课学习的怎样读出诗的韵味,用这种方法再读古诗,读出诗的韵 味。
指导读准:“平羌”的“羌”读qiango
看停顿标示、读出节奏。不同形式,反复诵读。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
夜•发/清溪/向三峡,1
,思君/不•见/下渝州…
默读两首古诗,借助插图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小组交流。
三、精读古诗,感受意境(第二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
仔细品读诗句,结合课文插图
《峨眉山月歌》课程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