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李丽霞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保持全球及区域性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人类的普遍共识。农业面源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等,是目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保护现有农业资源,建设美好人居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刻不容缓。 1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与现状 化肥污染有关报道显示,我国年化肥施用量达 4000 万吨以上,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1/3,是世界化肥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均施用量高达 400 kg/hm 2,远超发达国家 225 kg/hm 2的安全上限[1]。《2005 年山东省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05 年山东省化肥施用量(折纯) 万吨,平均 kg/hm 2。与 200 0 年全省化肥施用量(折纯) 万吨相比,增加 % ,远高于全。研究表明,氮肥利用率为 30-40%,磷肥利用率仅 10-15%,钾肥利用率为40-60% [2]。化肥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大量养分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作物减产。施肥引起的氮素的大量损失,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破坏臭氧层,同时也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与当前世界发展“低碳农业”的大趋势相背离。大量增加农业化学投入品也容易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农产品质量大幅下降,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和人体健康有潜在威胁。 农药污染我国农药年产量约 5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每年农药的施用量在 23万吨左右, 根据《2005 年山东省环境状况公报》提供的数据,2005 年山东省农药使用量 15. 6 万吨,平均 kg/hm 2;与2000 年相比增加 % 。目前,我国农药的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 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了 50%;杀虫杀螨剂占 62%,杀菌剂占 21%,除草剂占 17% [2]。农药的利用率低于 30%, 70%以上的农药残留于环境中,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其在一定时间内残留或超量残留在农作物上,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农产品质量下降,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将对环境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具有双重影响。 农膜污染随着现代农业进程的不断推进,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塑料地膜的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农膜污染已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 35万吨,残留量约 42% [1],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 覆膜 5年的农田农膜残留量可达 78kg/hm 2,目前,我国有 670 万hm 2覆膜的农田污染状况日趋严重[4]。山东省地膜年用量超过 10万吨,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达 50 %以上,地膜污染是山东省农业面源的重要内容之一。残存于农田土壤中的“白色污染物”都是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或降解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有报道显示,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 20%- 30%,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1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