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卷第1期 2010年O1月中医儿科杂志 张士卿教授运用四妙丸加减治疗dxJL湿疹经验刘光丽(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指导张士卿摘要: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张教授从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来辨证,用“四妙丸”加减治疗婴儿湿疹,取得满意疗效。并附2则验案以资验证。关键词:张士卿;婴儿湿疹;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张士卿教授乃全国名中医,师从中医临床大家王伯岳、于己百等人,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研究近4O载,博览群籍,笃于实践,学验俱丰且善用经方验方。张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用“四妙丸”加减治疗,,bJL湿疹取得满意疗效,笔者有幸随其临诊受益颇丰。现择张教授治疗湿疹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俗称“奶癣”“胎敛疮”。中医古代文献对湿疹早有认识,如《外科正宗》记载:“儿生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爝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医宗金鉴》认为其病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此病近年来在婴幼儿发病中有逐渐上升趋势,而且易成慢性反复发作。尤其体胖婴儿多发,皮损多分布于头面等部位,严重者可侵延颈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胎敛疮,此症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乳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 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敛,有误用烫洗,皮肤起粟, 搔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敛。”明确指出本病多因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而致。属中医学胎毒、湿毒范畴。其中湿邪为发病的主要因素,由于湿性黏滞重着,易留难去,故湿邪引起的皮肤病,病情缠绵,难以速愈。张教授认为婴儿湿疹主要原因在于孕母在孕文章编号:1673—4297(2010)01—0009—02 期或新生儿期恣意饮食,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伤及脾胃,致使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故皮肤疹出色红瘙痒或津水流溢。张教授认为治疗应以清热利湿止痒为主要治法,故选用四妙丸加减治疗婴儿湿疹取其清利湿热、祛风止痒、燥湿健脾之意。四妙丸原方是在《丹溪心法》二妙散的基础上加了牛膝和薏苡仁。方中以黄柏为君,其性苦寒, 取其寒以胜热,苦以燥湿,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臣以苍术,因其辛散苦燥长于祛湿,因湿自脾来故,取其燥湿健脾,使湿邪去而不再生。佐以牛膝,性善下行,能补肝肾,祛风湿,引药下行使湿自下去。薏苡仁取其甘补淡渗,健脾燥湿,对于脾虚湿滞者尤为适用。又因其性偏凉,能清利湿热。四药共用,标本兼顾,使湿热得除。张教授运用此方治疗婴儿湿疹往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随证加减。如瘙痒甚加荆芥、防风,由于痒自风来,故止痒必先疏风,疏风止痒以祛除在表之风邪。面部湿疹严重者加薄荷、板蓝根,薄荷散头面风热;板蓝根可上行清热解毒。疹色红甚、热毒重者加蒲公英、野菊花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湿热重加车前子渗湿泄热,导湿热下行从水道而去, 使邪有出路。加赤芍或牡丹皮行气通络,活血散瘀,气行则营卫畅通,营卫畅通则邪无滞留。 2 典型案例验案1患儿吴
张士卿教授运用四妙丸加减治疗小儿湿疹经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