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小篆
小篆简介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小篆。
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清·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局部
图例‥
小篆的制定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另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变原先那种弯弯曲曲的笔划线条,整理出一种笔画匀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
清·邓石如《白氏草堂记》局部
图例‥
小篆的由来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秦统一前由秦权上刻制的小篆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 。
小篆的推广
斯将小篆的形体的开体与写法制定以后,为了推广到全国,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编写用标准字体──小篆来书写的的识字课本,比较著名的是《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成为了儿童的启蒙教材。此外还用小篆来书写皇帝的诏书及到处以小篆刻石来歌功颂德,使小篆广为流传。
小篆与李斯
李斯被称为小篆的鼻祖。《书断》论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斯虽草创,遂造其极。”其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等。
书法艺术小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