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哲学之树的读后感
本书呈现了一门为期 12 周的哲学入门课程,这门课旨 在开启人们的哲学兴趣,发展个人思考哲学论题的独特视角, 帮助初学者唤起、表达并批判自己的洞识。小编收集了哲学 之树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哲学之树的读后感【一】 面对《哲学之树》这样的 书名,人们可能会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了解一点哲学史知 识的人,会立刻联想起笛卡尔的那棵树,觉得这样的书名有 点陈旧,并无新意;不熟悉笛卡尔的人,可能会觉得将哲学 和树扯在一起,多少有些伪浪漫主义的嫌疑。但当我翻开这 本书,逐渐被里面的段落所吸引,进而不知不觉读下去的时 候,这棵哲学之树的形象便随之清晰起来,书名所带来的第 一印象已被冲淡到近乎忘却。我觉得,就此书的内容、主旨 而言,这的确是最为合适的一个书名,而这一书名所负载的 哲学入门读物本身,绝不像其外在的目标那样简单,而是的 确像一棵绿色植物那样富有生机。
从一个哲学教师的角度来讲,如何将哲学史以及最基本 的哲学问题以富于启发的方式卓有成效地传达给初学者,是 一个非常古老、但其困难未有稍减的难题。苏格拉底,这位 西方哲学史上最有智慧的人之一,也是一位最伟大的哲学教 师;他以提问、追问的方式形成的思辨对话,既是他寻求真 知的途径,也是他传播真知的方式。这一传统延续了下来, 但它时常被忽略,被其他更为自大和远离谦卑的方式所淹没 或代替。在我们国内,由于几十年里对马克思哲学的教条式 理解和灌输,哲学讲堂和课本至今也很难完全去除那种枯燥 的机械思维的习气,致使很多学生对哲学心生反感、敬而远 之,而事实上他们完全有能力掌握一般的哲学知识和思考方 法,并从中受益无穷。就这个现实问题而言, 《哲学之树》 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
庞思奋博士出生在美国,在英国牛津大学读完哲学博士, 之后便在香港浸会大学从教至今。他在 1987— XX 年十多年
间,曾三十余次讲授“哲学入门”课程,此书便是在他多年 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撰写成的教材性读物,曾经过四次修订, 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这本中译本便是根据英文版第四版译出
的。XX年庞思奋博士来内地旅行, 我有幸见到他,我们就《哲
学之树》和哲学教育谈了很多。他告诉我说他在西方大学所 接受的哲学教育中,也有很多令人失望之处,大多数教授们 往往只停留于告诉你某位哲学家怎么说以及相关研究者的 看法,一切都是一些既成的知识,学生们需要的只是去接受 或拒绝,根本没有机会体会到不同方式的思考所带来的乐趣, 哲学显得尤其远离现实、毫无用处。学院里的这种经历正是 促使他在日后的哲学授课中潜心钻研哲学传授之道的动力。 他告诉我,讲授哲学入门课无数次,每次他都在进行新的实 验,因为每次面对的都是不同的学生, 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 不同的配合,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再普通的学生,在 适当的引导下也会萌发对哲学的兴趣,而且哲学思辨的能力 是可以逐渐培养的。他说,不同的人接触哲学有不同的结果, 而最大的差别在于:有的人止于将哲学当作一种工具,而有 的人则达到以之为生存之道;前一种人居多,后一种人则是 少数。庞教授说这也正是他的两个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首 先要让学生了解哲学,学会思考;其次也是
哲学之树的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