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检测及2007年HP处理共识(庐山第三次会议)
& 胃镜室
王德玮 副主任医师
1
西 欧
30-50%
东欧
70-90%
美国/加拿大
30-40%
亚洲
70-80%
拉丁美洲
70-90%
非 洲
70-90%
澳大利亚
20%
世界范围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发生率
2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革兰染色阴性。是微需氧菌,有动力 ,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极为丰富 。
3
过去临床上对溃疡的发生有一句谚语,叫“no acid,no ulcer”。现在,从现代理论来看,“no hp,no ulcer”应得到更多地强调
“无酸无溃疡”的传统说法
“无HP无溃疡”的现代说法
HP对胃粘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
4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所说:“发现幽门螺杆菌加深了人类对慢性感染、炎症和癌症之间关系的认识 ”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发现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这一成果打破了当时流行的医学教条,1984年4月5日发表在《柳叶刀》杂志。并最终于20多年后两位赢取了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
5
6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所有的HP感染者均会发展成胃炎-胃窦为主的胃炎或全胃炎,60%以上慢性胃炎存在HP感染;
15%-20%的HP感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90%以上十二指肠溃疡及70%以上胃溃疡存在HP感染;
HP感染者发生胃癌和MALT淋巴瘤的风险较未感染人群增高了3-6倍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OMGE)临床指南——. 2007;12(1):40-52.
7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胃癌
HP感染
慢性胃炎
萎缩型胃炎
肠上皮化生
不典型增生
胃癌
8
HP感染
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WHO/IARC) 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Hp是全球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如何预防和根治Hp引发的疾病,一直是困扰国际医学界的世界性难题。
9
我国关于幽门螺杆菌的共识意见的形成
第一次:1999年,海南会议,提出的“我国对Hp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海南共识”,该共识于2000年发表
第二次:2003年,安徽桐城会议,提出的“第二次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桐城共识” ,于2004年发表
第三次:2007年,江西庐山,召开的“第三届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会议,提出的全国Hp共识意见
10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庐山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