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妇产科护理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妇产科护理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责任心和护理技能,还要求患者与护理人员密切配合[1],预防可能出现的妇产科感染问题,进而为患者治疗创造良好条件,促进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升。目前妇产科感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妇产科感染问题,为患者治疗营造良好环境,减少不必要纠纷,提高患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2]。本研究以90例患者为例,分析妇产科护理的主要感染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取得一定成效,报道如下。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风险管理;感染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对2018年3月—2019年3月90例妇产科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接受护理,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岁,孕周37~41周,平均(±),顺产76例,剖腹产14例。
实验方法
在产妇生产的过程中,以及产妇住院观察阶段均进行全方位的生命体征观察,严格监管产妇生产过程中的身体机能变化。并且在生产结束之后的2小时、24小时均开展详细检测,分析出现感染的具体原因,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护理策略
分析心理护理。由于产妇对分娩过程了解不全面,加之妊娠期体内内分泌的变化,使其情绪波动明显。而且会过于担心母婴安全,很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并伴有头痛等诸多症状,对产妇身体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3]。为此,医护工作人员应向产妇普及分娩知识与方法,给予其必要的关心,以缓解其不良形态,积极面对分娩。于产后,医护工作人员同样要针对产妇实施健康教育与护理,不断增强其信心。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选择手术的位置,避免位置不当造成的感染风险[4]。通常情况下产妇血管较直、较粗则便于工作人员的手术,而一部分的产妇血管并不饱满,在手术中则需要秉承着右侧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心静脉可选择程度依次递减的标准进行手术。产后护理。产妇生产以后,医护工作人员要对其生命指标进行监测,并关注各项指标的变化,对血压水平加以控制[5]。若产妇有异常症状,应向医生及时告知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护理措施。另外,要向产妇告知阴部清洁的重要性,针对产后出血进行护理,若产妇产后恶露过多要勤更换护垫。此外,应指导产妇于产后用药,对药物剂量加以控制,以改善其血压情况,以免出现不良反应。产妇出现感染现象会诱发多样化的并发症和不良影响,造成产妇自身的身体机能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6]。医护人员治疗处理方式的进步则有助于产妇感染风险降低。鉴于此,医院可以成立相应的诊疗小组,对于护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加以规范和培训,确保其中的每一位护士都能够胜任自身的工作内容。
观察指标
跟踪观察期为产妇生产后1-2周(顺产1周,剖腹产2周),观察其在此期间的感染情况,并进行统计。
2 结 果
采取护理措施前后护理效果比较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同时,采取护理措施后,妇产科患者的护理满
妇产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