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摘 要: 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称为“奸绝”。该书从政治、处世、用人及军事斗争等多个角度出色地塑造了曹操这一代雄才大略、精明能干的奸雄。
关键词: 曹操 《三国演义》 奸贼 英雄
一、曹操其人
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公元174年(东汉熹平六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始入仕途。当时的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董卓入朝作乱,豪强拥兵割据。曹操“散家财,合义兵”。①并在收编军中壮大自己,然后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政治优势。后,徐州擒杀吕布,官渡大败袁绍,牢牢控制了北方。
在三国鼎立的前提下,曹操积极发展实力,力图统一国家。建安十五年,曹操下令求贤,大宴铜雀台,收罗了一大批人才。他实施正确的农业政策,广泛开展军屯、民屯,这些都有利于安定民生和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向蜀汉和东吴步步紧逼。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联合孙权击败关羽。第二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陈寿《三国志》高度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②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的,“奸雄”可以说是曹操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
二、曹操的“奸”
毛宗岗评本中所说的“三绝”,其中第一绝“奸绝”便是曹操。在作品的第一回,曹操就表现出“奸”的一面。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谓一语中的。
曹操“奸”的一个重大表现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献帝被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但到洛阳后却发现“满目皆是蒿草,”献帝进退两难。此时,曹操采纳了谋士荀将汉献帝接入许昌的建议。这样,汉献帝算是有了安身之地。但是,“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封奏天子”。③
随着势力的壮大,曹操的行动由当初的隐蔽转向放肆。“许田打围”把曹操的奸诈与狂妄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许田打围过程中,曹操用天子的宝雕弓、金箭射死大鹿。群臣见了金箭,误认为是天子射中,都踊跃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④群臣大惊失色,而曹操却神情自若。不将宝雕弓送还天子,竟自行悬带。至此,曹操的奸诈、野心表露无遗。
在用人方面,曹操更是“以权术相驭”的能手。这种权术是与一定的政治手腕结合在一起的。为了网罗人才,曹操一再打出“仁义”的大旗。在行刺董卓不成外逃后,曹操回家乡竖起义旗,“上书‘忠义’二字”,这是一面很有吸引力的旗子。没过多久,“应募之士,如雨骈集”。⑤在笼络人心方面,“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是很常见的手法。作为一个有着极大政治野心的人物,曹操也具备这样的气度。
曾为袁绍书记、在讨伐曹操的运动中慨然写下“讨曹檄文”的陈琳,尽数曹操之恶。“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⑥当袁绍灭亡后,曹操不计前嫌,任命其为从事。陈琳于是走进曹营,为曹操歌功颂德。
从这些脍炙人口的事例中,可见曹操之奸非一般之奸诈,而是有着高超的智慧。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