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doc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分享了《滁州西涧》教学 设计,欢迎同学们来阅读!
【课标与教材分析】
准确理解、用学科语言描述、运用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一九年级诗歌
的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 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
《滁州西涧》是写景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 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 所见。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 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教材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学会欣赏。
【教材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诗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了什么:对韦应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已经进行背诵和默写。
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字音字形,查阅资料,疏通诗 歌大意。
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两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 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预测多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预测学困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 赏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有感情地朗读。
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反复品读古诗
,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
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教学评价】
课标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诗文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 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课上要求学生上黑板默写, 展示,并评价书写。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课代表进行评价。小组展开诵读 比赛,感悟诗情。
【教学方法与媒体】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
一、构建动场:
学生齐背古诗《滁州西涧》。
: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韦应物。后教师补充。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 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 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
并称为“韦柳”。
【教学反思】
《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 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
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