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口出”案例何其多
发布时间:2014/3/24 浏览人数:27 本文编辑:czxxw
和常人一样,教师受到各种外界事件影响时经常会情绪波动。不高兴了,也会说气话。很多时候,教师的气话不但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还会让学生自尊心受到挫伤。这样自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控制情绪,首先要不说气话,这是教师必要的职业素养之一。下面针对几种不良的语言表述方式进行一些具体分析。
“绝对型”气话:不给学生选择的余地
某中学初二某班的英语课上,女生杨洋和身边的男生一个劲地说笑。临时代替班主任上课的刘老师提醒了两次,但杨洋还在说。直到刘老师重重地把教材摔在讲桌上:“必须给我换位置,否则你就站着上课!”怎料杨洋站起来喊道:“凭什么把我调开?你怎么不调别人啊!”刘老师强压怒火,把杨洋叫出去单独谈话,但是杨洋依然很激动。下午自习课,刘老师发现讲台上有张字条,上面写着:“刘老师,你以为当了班主任就可以压制学生吗?有谁服你?”落款是“让你最讨厌、也最讨厌你的学生”。刘老师再也无法遏制怒火,冲杨洋吼道:“你必须向我道歉,否则永远不许踏进教室半步!”然而,杨洋一直不道歉,刘老师只好“请家长来”。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刘老师一共说了两次“气话”,每次都说得很绝对。两次“必须”、“否则”,完全不给学生选择的余地,确实是显了班主任威风,但也激起了杨洋的逆反心理:本来只是一点小风波,完全可以“自我消化”,却到了“请家长”的地步。教师说“绝对型”气话,是为了震住学生,动机不坏,但这只会让学生更加叛逆,让教师陷入十分尴尬、进退维谷的境地。
“惩罚型”气话:加重学生逆反心理
初三化学课上,苏老师正在讲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班上的调皮大王袁晓波突然憋红脸硬是放了个屁,然后说:“老师,这对大气也有污染吧?”同学们笑得东倒西歪……苏老师狠狠地盯了袁晓波一会儿,接着演示说:“我们必须要对尾气进行处理,因为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袁晓波又在下面说:“我们小区里有个智障,才18岁就因为煤气中毒死了……”教室里马上爆发出一阵嘘声。这时,苏老师使劲拍了一下讲台,抓起一根粉笔就向袁晓波扔过去:“你唯恐天下不乱是吧?我就不信治不了你,罚你一个月清扫化学实验室!”袁晓波嬉皮笑脸地说:“没问题,还能减肥呢!”虽然被惩罚了,但袁晓波的调皮本性却愈演愈烈,仍然频频跟老师作对。
当袁晓波的接话茬举动导致全班阵阵骚动时,教师怒不可遏地说“要严厉惩罚”。气话是说了,但效果却是零。教师说“惩罚型”气话,是想给学生一个警示,让其知错就改。然而,教师说气话理顺了自己的气,学生却认识不到错误,心里仍然不服气。
“羞辱型”气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初二微机课上,杜老师观察到,教室后排的李逸始终在
祸从口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