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
【摘 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始祖,其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是西方近代美学向现当代美学演变的转折点。他从质、量、关系和模态(样式)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进行分析,概括出对于美的普遍一般的说明,对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四个契机
俄罗斯文艺理论家戈洛索夫克尔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康德》中说过:“在哲学这条道路上,一个思想家不论是来自何方和走向何方,他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康德。”作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奠基人,康德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大著作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是要克服自然的必然性与先验自由的对立,架设由现象界通向本体界的桥梁。他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分析审美判断和美的特性,按照其逻辑范畴――“质”、“量”、“关系”和“模态”(样式)的顺序对美进行分析。对于审美,每个东西都是从“质”开始,然后再到“量”,再到“关系”,再到“模态”(样式),由此形成了美的四个契机。康德曾说过:“为了判断某一对象是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审美判断因此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一、质:审美无功利
康德认为审美的本质特征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所谓“合目的性”,就是说面对一个审美对象的时候,会调动各种认识能力,这些认识能力不是为了快适,不是为了道德,也不是为了利益,而是为了它们本身具有一种协调活动,这种协调活动好像是趋向一个共同的目的一样相互配合着,但又没有目的。比如我看到一朵花觉得是美丽的,这种审美判断只涉及花的形式而不涉及花的内容意义,是这朵花的形式引起了我的主观快适,我就是从这个快适来判定花的美,因此审美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判断,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如果你的美感来自于你的知识或者你先有了美的判断再去欣赏,那就是有目的的判断了。从审美判断中我们所得到的不是一种知识,而仅仅是一种感觉,所以“美”不是对象的一种属性,属性是以概念的形式认识到的。审美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任何目的――使用、认识、受教育、是否宣传了某种道德和政治观念,这些东西都要去掉。
当然,这里的美感的快适与一般的快适是不同的。康德认为,一般的快适都要涉及利害计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主体对满足欲念的东西只关心到它的存在而不关心到它的形式。单纯的快感,作为欲念的满足,是实践方面的事,而审美判断却不涉及利害,不是欲念的满足,对象只以它的形式来产生美感,审美只针对对象的形式起关照活动而不起实践活动。所以美感的快适不等同于一般的快适。同时,美也不等同于善,因为善是意志所向往的目的,要涉及利害计较的实践活动。就鉴赏判断的质的方面,康德对美作了如下的定义: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出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叫作美。
二、量:美是无须概念而普遍
谈《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