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裁判的黑白江湖
他们的工作很简单,在绿茵场上来回跑动,必要时刻吹响哨音,做出判罚。
他们的工作很复杂,每一次哨音都可能影响队员的情绪,每一次出牌都可能决定比赛的结局。而每一场比赛的结局都可能牵连到数千万资金的走向以及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
他们是足球裁判,本不应该成为主角。可在中国的足坛扫黑中,他们却意外地成为焦点。
在中国,足球即江湖。裁判界一样有着丰富的江湖故事。有人不通时务,却功成身退,比如孙葆洁;有人金盆洗手,却身败名裂,比如陆俊。有人贫苦出身,一步步拼搏成为顶尖裁判,却又跌落深渊,比如黄俊杰……
黑白两色把裁判分为两个群体,黑色代表贪欲,白色象征公平。然而又不能简单用黑白来形容足球裁判的江湖。因为贪欲和公平,一直纠结于中国足球本身。
又见陆俊
3月30日晚7点多,央视《新闻联播》正在播出。亿万观众看到了一个消失很久的身影。这一天,被警方带走调查一年多的足球裁判陆俊,重回公众视野。
只是眼前的陆俊,不再是那个黄衫短裤,意气风发的裁判;不再是那个西装革履,大谈公正的嘉宾。而是身穿橘色囚衣,接受采访,在铁窗内忏悔罪行。
消失一年多的陆俊苍老了许多,头发的尖端已经变得灰白。他不愿正视摄像机的镜头,总是歪着头和记者对话,眉宇间一直皱着一个“川”字。
他脸上的表情一直似笑非笑,带着嘲弄般的倔强。也仅有这丝倔强,才能让球迷联想起那个熟悉的陆俊。可当提起收钱的过程时,倔强消失了,取代成尴尬的神色。
央视开始播放当年上海申花和上海国际的“德比大战”。当场主裁正是陆俊。镜头在反复解释,陆俊如何通过判罚细节,左右着比赛结果。
电视机前的观众免不了走神。怎么会是陆俊?这个甲A十年最佳教练,唯一执法过世界杯的中国裁判,曾经公正执法的代言人,怎么会是一个黑哨?
但陆俊的自述打破了球迷的幻想。“比赛后一周或者两周,我记不清了,我去足协,在张建强办公室,他把这个钱给了我……35万,全是一百元一张的……装在足协那种纸袋子里”。
这一天,央视先后在《法治在线》、《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1+1》、《新闻调查》6档节目中,滚动播出了对陆俊、张建强、周伟新、黄俊杰4名裁判界人士的专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继球员、教练、足协官员落马后,足球裁判的黑幕也被进一步揭开。
在受访中,曾任中国足协裁委会主任的张建强,用排比句说出裁判涉黑的原因:没有道德、没有规范、没有制度、没有制约、没有监督。
而曾经的名哨黄俊杰,直接把原因归于俱乐部的诱惑,“(受贿)这个东西就像毒品一样……我也希望俱乐部管理好俱乐部官员,管理好球员,别再诱惑裁判员”。
“你看我这个身高体重,我能做裁判员容易么,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泪水沿着他的鼻翼流下,“到今天,我对不起球迷,我对不起父母……我唯一对得起的就是足协那帮官员。”
最后一句他说得咬牙切齿,然后便埋头恸哭。
然而,已经迟了。采访中,记者曾问陆俊,作为中国裁判界曾经的第一人,现在愿意给中国足协、球迷和其他裁判说些什么?
陆俊尴尬地苦笑,“我现在这种身份,好像没资格再说什么了。我觉得只能从中吸取教训,不管你怎么努力,如果不遵守法律,分不清守法和犯罪的界限,一切都等于零,而且有的时候连零都不如。”
去年3月1日,陆俊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做客北京电视台《足球100分》节目。一个巧合是,在这个节目中,他与刚刚走马上任的韦迪有了唯一一次会面。12天后,韦迪就亲自对外宣布,陆俊因为收受贿赂被警方带走接受调查。
被带走6天后,陆俊迎来他的50岁生日。他已知天命。
在他生日过后的第二天,央视《新闻周刊》做了一期专题。白岩松在节目开始时便皱着眉头,不断提问,“人有的时候真很难让人判断,他到底是谁啊,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是金哨?还是黑哨?是诱惑面前心黑?还是金钱的诱惑太大?到底是什么在诱惑着他们?”
蜕变与锤炼
央视相关报道播出后再次引发热议。黄俊杰的熟人说没想到“他会哭得那么惨”,陆俊的同行则说不足为奇。而更多熟悉中国足球的人,不免想起那个“替罪羔羊”,死于铁窗内的裁判龚建平。
时间回到1994年,甲A元年揭幕战。比赛的一个细节今天看来令人唏嘘。当场执法主裁判正是陆俊,而助理裁判则是龚建平。
黑哨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黑哨,就像甲A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假球。那场比
足球裁判的黑白江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