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音乐教育的审美意蕴.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音乐教育的审美意蕴

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通过音乐和电影的完美结合,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与人性的回归、教育与人格的发展的故事:在一个被誉为"池塘之底"的学校,有一群被认为是"无药可救"的"差等生",刻板冷漠、充满暴力的学校教育,让他们逐渐丧失作为人的基本尊严与权利。 新来的校监马修为这个学校注入一股新的气息,一个契机让他利用自己创作的音乐给学生排演合唱,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个人音乐才华的展现,学生间的默契配合,共鸣和谐的歌声不仅唤起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的想象和期待,也传达他们对亲情、友情的强烈渴望和人性之爱,同时也给整个学校带来了一缕生机,人与人之间不再敌对、仇视。与剧情的展开相配合,电影中音乐旋律优美流畅,每一首歌曲都巧妙地配合着故事情节,衬托着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童声合唱犹如天籁般浸入每个观众的心灵深处,让观众深深感动。下面,笔者将带着对影片观后的诸多思考,从音乐之美和人性之爱两个层面来探析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传达的音乐教育意蕴。 一、音乐之美的传递:和谐、自由、超越尼采有句名言:"没有音乐,生命是个错误。"这句话表达了音乐与个体生命之间深切的、不可分割的关联。影片中,和谐优美的童声合唱如生命的律动贯穿始终,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一颗颗稚嫩心灵中蕴含的热切、动感、激情的生命畅想。 (一)音乐审美的和谐性 "和谐是美的基本范畴,同时也是美的最高品级。"① 音乐是一种以和谐的、有组织的乐音形成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门类。音乐中的合唱表演形式要达到优美、和谐、统一的音响效果,不仅要求音乐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更强调创造音乐的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统一与平衡。合唱是一种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艺术化体现,在合唱的过程中,不仅让歌者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价值观等不断得到更新与重塑,也充满了歌者与指挥、歌者与创作者、歌者与歌者之间情感的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合唱中,歌者不仅要表达作品的本体内容,也是体现歌者自身生命力量的绽放,更是人际关系亲密依存的方式与桥梁。影片中,从歌曲《看看你经过的路》《荣耀之巷》《托起轻盈的飞鹭》到《释动的梦》,每一首都用不同的素材、不同的音乐语汇,以天籁般的童声见证了孩子们的每一个转变,同时将音乐的和谐与人的和谐诠释到了最完美的境界。 (二)音乐审美的自由性 向往自由、美好是人性使然,而音乐,正是传达自由与美好的最佳艺术手段之一。情感体验是音乐体现内在生命的基础与方式,在学习和传达乐声的过程中,歌者不仅要做到技术与心理上的统一、平衡与和谐,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来传达内心对自由与对广袤世界的无限渴望。影片结尾,当马修被革职离开学校、黯然神伤时,远处传来了孩子们的歌声:"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向大海拱向高空,一个孩子在希望着你呢,率性的旅行,醉人的回旋,纯真的爱啊,循着你的轨迹飞翔。"电影最后选用这首合唱曲不仅表达了孩子们对于老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也是孩子们内心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 (三)音乐审美的超越性 审美是一种心理活动、精神活动,它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席勒对人的审美的超越性作过深刻的阐述:"只要人的内心点燃起烛光,身外就不再黑夜茫茫。只要人的内心平静,世界上的风暴就不再喧响,自然中斗争的力量也会

音乐教育的审美意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酷酷誉为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21-09-0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