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鸿年教授合唱训练体系大师班学习体会——高欢 2013 年8月8 日至 11 日, 由中国合唱协会主办的“杨鸿年教授合唱训练体系大师班”在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多名学员参加了这次大师班活动。活动分一次观摩和六次讲座: 观摩国家大剧院8 月合唱节系列音乐会之一——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音乐会;六次讲座,分别从合唱创编、合唱钢琴伴奏、指挥法讲座、合唱训练四个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剖析,从 60 万字精炼出来的四本教材更是让学员如获至宝。区别于以往常见的大师班“拼盘”式(多位大师授课,各讲各的)的授课,这次大师班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系统性。大师班的课程拥有一套完整的科学实践训练体系, 合唱的诸多因素都涉及到了, 包括指挥、合唱团、钢伴、作品等等。杨老师是唯一能在音乐会上把这四个最重要的因素紧紧拉在一起的人, 这四个要素恰恰是杨老师训练体系大师班的所有内容; 2 、实践性。杨鸿年教授不仅把从教 60 年来积累的 60 万字的教学实践总结、浓缩成培训教材进行系统地传授,同时还现场观摩了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 30 周年的庆典演出; 3、权威性。权威性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授课教师全部是中央音乐学院最顶级的教授。二是授课者都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着巨大成就, 且与此套体系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中杨力教授和王天阳老师更是从小就与合唱团一起成长。三是杨鸿年教授的培训体系源自整整 60 年的亲身教学实践,这在全国极为少见; 4 、有效性。学员听了音乐会,看了大师的讲解及现场示范团的实际演唱, 感受直观, 收获很大。另外, 大师们的授课内容和方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学员们通过学习很容易就能够抓住重点, 目的性非常明确。欣赏音乐会、参加大师班……时间虽短, 但我足以将这几天的学习经历称为“探索合唱奥秘之旅”。跟随杨鸿年教授站在合唱艺术的巅峰来审视自身的不足, 对于合唱学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再次回味少年团音乐会上不同反响、细腻动人的别样境界带给我心灵的震撼时, 所有的疑问都有了答案……一、“魔手”——杨鸿年教授合唱学由合唱训练学、合唱创编学、合唱风格学、合唱发展史学、合唱美学构成。本次大师班杨鸿年教授重点从合唱编创和合唱训练两个角度进行了指导。合唱作品编创课是以往大师班很少涉及的, 但这又恰恰是合唱指挥最亟需补充的一门课程。合唱作品编创分合唱写作及合唱人声配器两部分。杨鸿年教授重点讲授了如何对器乐作品、艺术歌曲进行合唱改编。而这对于大部分指挥来讲是最难把握的,往往是一头雾水而不得要领。杨鸿年教授引领学员们如何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作品和发现作品,结合音乐特点倾心编创, 在实践过程中再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越发觉得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这是以往合唱大师班没有的,弥补了一个空白。杨鸿年教授提出了“用合唱的构思和乐队的想像进行改编”的宗旨, “作为合唱指挥,要注意乐队音响的模拟,要对乐队的各种乐器性能、音色有所了解。要把所有东西弄清楚, 而不是单纯地使用为旋律填和声、填音程这样片面的手法。而对于主旋律声部的音色安排, 要巧妙运用声部转接, 合理进行句法转换, 恰当地进行吸气机会的给予。”指出,合唱指挥要掌握各个声部不同的换声区,把每个调的相对固定色彩全部掌握!有感于杨鸿年教授所讲的“学习音乐,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决不
高欢,杨鸿年合唱大师班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