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何
必
曰
利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史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两眼只盯着财利的人会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不择手段追逐财利的人,不仅会伤害他人,而且会伤害自己;如果人人利字当头,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沦为冷冰冰的金钱交易。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利”和“义”呢?
孔、孟是怎么说的呢?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原文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不辞长途辛苦(您不以千里为远)而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的手段吧?”
这是当时梁惠王对孟子的期待,也是当时诸侯对孟子的期待。面对梁惠王的期待,孟子将如何应对呢?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一定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假如大王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大夫说:‘用什么使我的封地获利呢?’士和百姓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呢?’上层下层互相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国家有一万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国家有一千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不多了。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夺取全部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没有一个有仁心却会遗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会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
找出文段中孟子表达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
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夺不魇
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4、再次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
举例论证
仁不遗其亲
义不后其君
正反对比论证
王何必曰利
宋牼将之楚
原文2: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译文:宋牼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到了他,问道:“先生将要去什么地方?”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将去谒见楚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将去见谒见秦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楚王、秦王两人人当中,我将有投合的。”孟子说:“我不敢问详细的情况,希望听听您做这件事的大致意向,先生将怎样去游说他们?”宋牼说:“我将向他们说明两国交兵是不利的。”
王何必曰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