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习观.doc孔子的学习观
一、志于学
孔子在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中的“十有五而志于学”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十五岁就 立志于学习;二是从十五岁起就再也没有放弃过学习,学习终其一生。 第二层意思在《论语》中可以找到许多佐证。
孔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生境界之所以不断提升,“志于学” 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 过矣。”所以,“志于学”在什么时候都为时不晚。只要学,就与不学 不一样,就会有收获,就会有进步,你的人生就会更加充实和精彩。 这是现代人应当警醒的。
二、乐于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对 只有“乐之”才能达到最好学习效果的基本判断,但孔子看重的“乐”, 是由身体之苦而达到的精神之乐。孔子在学习中,正是以苦为乐,苦 中作乐。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 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也有自己的烦心事,但他能从学习中找到快慰。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在粗茶淡饭、简陋居住的条件下,这必定是苦的,但 “乐亦在其中矣”就在于有学习之乐。
三、勤于学
学习要付出努力才能有所得,“学海无涯苦作舟”,勤是学习之舟。 孔子一生从多个方面勤于学,才得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1 •典籍是吾师。在《论语》中,学习典籍的有效办法有两个:(1) 默而识之。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默而识之”是孔子在学习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极具效率的学习方法。 “默而识之”就是把最经典的东西,刻到学生的心中,在以后的学习 和生活中,刻上的经典会始终产生影响,熠熠发光而照亮人生。(2) 温故而知新。孔子教学倡导“学而时习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孔子和他的弟子,都强调学习要“温故知新”。“温故知 新”就是积累,荀子《劝学篇》中说:“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 “温故知新”的意 义。“温故知新”是学习的一种好习惯。
2•他人是吾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孔子眼中,“师”的范围非常广,只要他人有可 学之处,便可拜为师。(丄)以贤德者为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 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遽伯玉;于齐,晏平仲; 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 铜?L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这段话中所列数人, 在当时当地都善言善行。他们各有所长,孔子向他们学习,一定有很 大收获。尽可能地寻访名师,可谓学话,胜读
十年书。”名师的耳提面命,其所得往往醍醐灌顶。韩愈在《师说》 中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以 友为师。孔子在教学中主张学生去交“益友”,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 懂得向自己身边的人学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 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进一 步说:“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其实不过是老师对 学生的谆谆告诫而已,告诫学生勿交一无是处的“损友”,于学无益,
孔子的学习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