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程异常控制流程(L版) 2011-04-01 实施 1. 目的為確保各制程能在有效的管制狀態下執行, 使產品品質達到穩定之品質水平.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制程生产全过程。 3. 定义 不合格、不合格率 不合格:未满足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要求或期望。 不合格率:不合格数量/ 上线生产数量× 100% 不合格类别定义及跟进改善职责部门 物料不良:物料原因导致的不良或异常。此类异常由品保部_ 品质控制处跟进落实改善。①物料不稳定:可确定由于某种物料的原因而导致产品性能问题时隐时现(可靠性问题)。②批次质量问题:物料来料批次性质量问题(批次不良超标需要产线批量性过滤、物料不良大于 10% )。③运输不良:运输原因造成的物料不良。④单个物料不良: 在制程发现的单个物料不良( 3% <不良率≤ 10% , 且产线可有效过滤物料不良)。⑤工序漏检:物料原因产生的不良但制程有控制方法或有作业要求需要检验控制的。⑥制程处理物料:需求部门承担主要责任,品保部_ 品质控制处承担后续改善跟踪责任。⑦索赔物料、分公司返回物料、各类退库、借物还物等非正常到货物料入良品库后再使用, 判定原则同正常物料。⑧特采物料: 已经评测且测试结果合格, 品保部_ 品质控制处承担主要责任, 并跟踪供应商改善;未经评测,需求部门承担主要责任,品保部_ 品质控制处承担后续改善的跟踪责任。⑨其它:以上原因之外的物料不良。* 工序漏检:物料不良、作业不良各计算 批。 作业不良:有明确的测试、作业、检查、制程过滤和长期改善对策要求,但因为相关人员未按要求操作引发的不良或异常。此类异常由导致异常的责任部门跟进落实改善。①生产类:加工损坏类(划伤、变形、硬盘拷贝、条码打印错误等) ;组装漏错类(线材、部件、螺钉、标签等错漏类) ;测试漏错类(漏错执行测试步骤等) ;包装漏错类(漏错标签、附件资料等); PQC 漏错类(检验规范有要求漏错、样本错误)、 IE 作业指导书(含 ECN )错误。②工序漏检:有明确作业要求,但未检查出来。③物控计划下达工令领料单错误、母盘指令错误、生产系统维护类错误等。④产品错误类: 母盘制作发放错误、 BOM 文档错误、制程测试软件因技术人员设置错误、 PC M 系统维护错漏类、驱动和软件错误、特配订单信息传递漏错等。⑤前期发生物料不良, QE 要求处理库存监督不到位, 二次上线出现同样异常; QE 未跟进供方改善措施,一个月之内导致再次到货上线发现同样异常。⑥ IQC 漏检:规范有要求: ≤ 50PCS 连续发生 3 批次同样现象的物料不良; 50< 上线数量≤ 200PCS , 每批的异常比例在≥ 20% 以上; 200pcs< 上线数量, 异常比例达到 10% 以上的物料不良;工令批量性不良;规范要求全检类物料。⑦仓储物料处发料错误。⑧长期对策导入后无效,再次出现同类异常,均为作业不良。* 工序漏检:物料不良、作业不良各计算 批。 工艺不良:工艺、设备原因导致的不良或异常。此类异常由 IE 和设备管理处跟进落实改善, 产品部给予技术支持)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设备问题:由于设备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而导致产品的不良(包含 MES 系统)。②其它:以上原因之外的工艺不良。
制程异常操纵流程(凯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