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张绪山 “汤武革命论”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张绪山 “汤武革命论”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
一、“汤武革命论”的核心是政权合法性
汤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它开启了中国王朝政权以“革命”(暴力)方式更迭的端绪,从此臣下以武力夺取君主的政权,成为中国历史演变的主导模式。政权交接的“禅让”模式虽偶尔出现,但并不占主流,且其本质与“革命”并无根本差异。曹巫接受汉献帝“禅让”,走下受禅台后喟叹“舜禹之事,吾知之矣”,说明他从自己的行为中透悟了历史的妙谛,领会到传说中令人肃然起敬的舜禹“禅让”,其实与他凭武力威逼汉献帝让位一样,都是以冷酷暴力为后盾的权力游戏,与“汤武革命”并无二致。
历史上的每一次权力更迭都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正当性与合法性。对一个政权而言,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一个政权是否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最重要的条件,是它来得是否“名正言顺”,换言之,它是如何得来的?其来路是否正当?是奉天承运、顺势而为的合法成果,还是倒行逆施、强取豪夺的不义之物?“汤武革命”成为中国政治伦理中的经典命题之一,良有以也。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绽放,书生指点江山,议论纵横,蔚为风尚,此后经嬴政之焚书坑儒,儒士议政之风遭受重创,然流风所及,至汉初仍存余绪,于是便有了汉景帝时期发生的有关“汤武革命”的著名辩论。这场辩论涉及三个人物,一个是辕固生,一个是黄生,二人是论争对手,因这场辩论是在景帝面前进行,且景帝对二人的辩论不得不有所表态,故景帝也是实际的参与者。《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了这场辩论,让后人可以真实地概观其景: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这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汤武革命”模式权力更替的合法性,即以暴力废黜暴虐之君是否合法问题。三个关键人物——辕固生、黄生、景帝——的立场观点判然有别,极为典型,基本上代表了传统政治理论家对这种政权更迭方式的态度。在这场论辩中,论辩各方的逻辑起点乃是关键;看清了这一点,就能理清传统政治伦理各派的内在思路。
辕固生肯定汤武革命,其见解的逻辑基点是“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他认为汤武革命,夺取政权,乃是因为“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既得“天下之心”,推翻暴虐的桀纣就是“受命”——符合天道——之举。那么,为何说汤武获得了“天下之心”?因为在这场权力更替中,“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换言之,汤武革命的正当性在于,它得到了包括桀纣治下之民的天下人的支持,是顺势而为,不是强取豪夺;做到这一点,就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
黄生明确否定汤武革命,其逻辑起点是君臣秩序的天然合理性。这是其观点的基石。他用帽子与鞋子的比喻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推定君臣秩序所规定的“上下之分”具有天然合理性,君臣应各守其位,不可错乱。如果君上行为不合君道,那么臣下要尽臣子的责任,“正言匡过”,但不可诛杀,取而代之,否则便是篡逆之举。
从逻辑学的角度,任何辩论均须有“不证自明”的起点,这种“不证自明”的起点,在辩论者而言,往往就是某种信条,几乎是无法改变的,除非令对方放弃其信条,否则任何一方都很难说服对方。辕固生理应明白这个道理,就此打住,停止辩论。但此人博学好辩,就此罢手就等于承认自己甘拜下风,所以他不愿看到这种局面。他接下来采取的办法是,拿当朝说事,以“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之问来逼对方放弃其坚持的“不证自明的”前提。不得不说,这实在是逻辑辩论中极高明且厉害的一招,因为任何书生都必须坚持的原则是:本朝夺权具有天然合理性,用当今的话说,就是必须坚持“政治正确”的立场,这个立场是当朝必须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之一。对方无论多么善辩,都不敢对本朝高祖做出否定性结论——那样做意味着将自己置于与本朝政权对立的死地。辕固生的这种辩论手段,实际上是为对方设置一个逻辑陷阱:迫使对方无可选择地接受一个事实——他对这个事实内心可能不以为然,但表面上不得不表示赞同——并且将这个事实作为不可置疑的“不证自明”的逻辑起点,最终得出不愿接受的结论。可以想见,在这个答案不可选择的诘问面前,黄生是无力回击的。
辩论进展至此实际上已经陷于

张绪山 “汤武革命论”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2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