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自贱”
不提那些影响不大的小报了。平时我看报常常会发出叹惜:怎么这些人都成了版面的座上常客?我既为版面的编辑叹惜,也为这些报纸叹惜。 我们就来谈谈现象:比如随便为人开设专栏,现在好像阿王阿张都可当“专栏作家”。还有随便为人提供作品研讨的版面,我有时好事,会问别人“某某人你们听说过否”,结果得到“勿晓得”的回答往往居多。另外,报纸常有相当平庸的美术书法作品,用脚丫叉夹毛笔写字、双手左右开弓写字之类杂耍式的野狐禅,居然也会成版面新闻。再有,就是一些词汇含金量的贬值,如动不动就是“著名作家”、“杰出教授”(此头衔有点滑稽,恕我孤陋寡闻,以前闻所未闻)、“大师”、“名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其中原因想必多多。除了有些编辑讲究圈子里小兄弟之间的“江湖义气”外,大约其学识与眼光有限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吧?既然对许多稿件的好坏把握不住,唯有“看作者头衔”一法了。比如“教授”、“研究员”、“博导”,处局级的官员,还有时尚“作家”、当红“明星”、出镜率甚高的“表演家”、“主持人”等等,都是可上版面的重要依据。当然,他们大多学有专长或作品在社会上有相当影响,乃至是公众人物,其稿件自然值得重视。但凡事又不能一概而论,且不说其间是否“鱼龙混杂”,单就稿子而言,名流的也不一定都是佳作,平庸之作谅亦有之。惜乎有些编辑学力有限,心里没底,凡有上述人物的稿子来,非但丧失了审阅稿子的基本判断力,不敢“赞一词”(编辑改稿历来天经地义,但编辑的责任应该是将稿子越改越好),而且恐怕还会有一种“感激涕零”的心理:是这些名流看得起我们而赐稿的呢!于是“作家”、“教授”前面的那些高级修饰词自然而来,唯恐漏掉。
还有开个人专栏,须看作者是否系某一方面的专家或权威。想当年《前线》杂志开设“三家村札记”专栏,由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公轮流执笔,也不是某某人的“专卖店”。提供版面开作品研讨会,要看该作家的作品是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上版面的美术书法,当是一流二流的,编辑须有判断,不能拿到篮里就是“菜”。至于措辞,更须恰如其分,比如顾颉刚、谢国桢、顾廷龙、马承源等先生,堪称“著名学者”;称科学家霍金为“大师”,也无不当。可惜现在似乎乱了套,编辑的学力不够,常会导致媒体盲目的炒作,使得一些水平不济的人频频
惜“自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