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于种种情绪激荡之下,墨客文人多生望远登高之意,或游目览胜,明理致知,或抒怀写志,怀人思乡。于是,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有长江大湖、白云红日,枝头杨柳、陌上繁花;有豁达心胸、豪情壮志,几许闲愁、无限悲凉。高楼一上,在自然和个人的观照中,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许许多多的锦绣辞章便蓬勃而生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一,登高诗歌的悲秋、伤春
《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凭秋说愁,更添几分悲壮苍凉。登高伤春的有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以景衬托国之多难。欧阳修的《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登高的心绪与所见到的美好景致相融合,可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美景反衬愁思,倍增其愁。
第二,发“思古之幽情”。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的主题。此类作品有前面提到的王安石的《桂枝香》,“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登高望远,隐喻寄兴,实为“绝唱”。还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实为伤今,咏史实为咏怀。
第三,怀人、怀乡之作。王维有“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的咏叹。孟浩然于“岘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感慨“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
第四,抒发家国身世之慨。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乡子·登京口北顾亭有怀》,陈与义《临江仙》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而将这种饱含忧国情绪的登高情怀与自身坎坷遭遇糅合在一起较成功的首推杜甫。如他的《秋兴八首》、《登岳阳楼》、《登高》等。当时杜甫漂泊在湘江一带,登上岳阳楼,家国之叹,身世之感,忧时之情全部涌上心头。登高望远,忧从中来,字里行间充溢着国破家亡、无处寄身的悲慨意味。联想起他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呢?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陈与义《临江仙》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诗词常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