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旅游?
1 什么是旅游?
□学习要点
●了解不同的旅游定义
●区分理论概念和技术定义
●认识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特点
●旅游类型划分中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的区别
●学习旅游研究的基本方法,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将达到11>.4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世界旅游组织收集的关于国际游客的最新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内地接待了4180多万人次旅客,击败强劲对手意大利(3710万人次),登上全球十大旅游胜地第四名。故宫和长城的受欢迎程度,已超越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及比萨斜塔。进入新千年的中国旅游业,已成为世界旅游热潮中的核心力量之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活动也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由于知识背景、研究领域、研究目的、使用者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关于旅游的定义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而真正影响到旅游学学科发展的问题关键在于,理论学术研究给出的旅游定义与旅游行业发展中所描述的概念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脱节。因此,研究和学习旅游学知识,首先必须从历史分析、学术探究、本质属性以及与旅游业的对接等不同侧面建立起对旅游的概念的清晰认识和一致理解。
旅游的概念
一说起旅游,我们往往首先想到那些去某地观光、度假、消遣,或是探亲访友的人们,他们以种种方式打发自己的休闲时光,或驾车兜风,或登山探险,或欣赏大自然美景,或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可是,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考察这一问题时就会发现,在各种推介和宣传活动以及官方的统计中,旅游者也常常包括那些出席正式会议、商业会议或参加其他形式的专业活动、各种学术考察和科学研究活动的人们等等。我们也常说旅游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我们心目中的上述旅游者们的活动是否都具备这六大要素呢?造成这一模糊认识的根源就在于对旅游活动的认识差异,或者说是对“旅游是什么”问题答案的不统一。旅游的定义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困扰着旅游研究人员的难题。所以本书对旅游定义的讲解,更大意义上只是求得对旅游概念的一种客观认识,更好地将本书的旅游学知识体系能建立起内在的逻辑关系。
旅游定义概述
“旅游”是旅游学的最基本的概念,各国专家学者及国际组织对旅游的定义很多。目前的大多数旅游书籍、教材和专著也都对旅游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标准定义或解释,这些概念通常都会受到专家的知识背景(如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或满足某种使用目的(如立法、运作、统计等)的影响。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旅游的内在涵义,我们概要地从旅游定义的演变来予以考察。
早期的旅游定义
“旅游”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南朝诗人沈约(441-513)的《悲哉行》一诗中:“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徐光旦垂彩,和露晓凝津。时嘤起稚叶,蕙气动初频。一朝阻旧国,万里隔良辰。”在此之前,古汉语中的“旅”和“游”都是分开独立使用的。《易经》中专讲商客贾旅的一卦称之为“旅”卦,表明自古“旅”就和经商联系在一起。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中对“旅”有更明确的解释:“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游”,古文亦写作“逰”,本义是“饰于旗帜上下垂的飘带”,在生活中被引申为“游行”、“游玩”、“游观”等。《毛传》曰:“游,观也。”“《广雅??释诂》又说:“游,戏也。”后又引申为浮行于水中,人能像鱼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游之泳之”。所以人们把那些随心所欲“优哉游哉”的旅行活动,如狩猎、游览、游玩、游学、游说等均称为“游”。故朱熹《论语集注》云:“游者,玩物适情之谓。”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游”,就是指由旅游而达到的那种自在逍遥的精神境界,也是人的本质、人的理想的体现。后来的文学作品中的“旅游”都承袭了这一含义。
国外的“旅游”(tour)一词,最早见于1811年英国的《牛津词典》,意思是“离家远行,又回到家里,在此期间参观、游览一个或几个地方。”后来《韦伯斯特大字典》中进一步解释成“一个人回到其出发地所经历的旅程;是一次出自商务、娱乐或教育目的所作的旅行,旅行期间通常按计划的线路访问不同的地方。”很显然,这一释义与当时的流行活动远航、漫游或圈游的意思相近,和中国古时的暂时离家寻求娱乐的精神目的有所不同。
被经济化的旅游定义
旅游为世人所重视缘于其经济功能的显现,因而从学术角度对旅游进行系统观察与思考首先就是经济学家所为。在经济学家看来,“旅游的功能是从国外向国内输入资金,其意义在于旅游支出对该经济体中的各部门尤其是饭店经营者所产生的影响”。在这里,经济学家把旅游视为与社会领域以及产业和贸易相互联系的一种综合现象。奥地利经济学
1 什么是旅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