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同步练习苏教版.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 6
咬文嚼字 同步练习
一(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憎(zēng)恶 斩(zhǎn)截 适宜(yí)
B.圆晕(yùn) 鲁(lǔ)莽 调(tiáo)和
C.骨(gú)子里 岑(cén)寂 清沁(qìn)
D.意蕴(yùn) 锱(zī)铢 累积(jí)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用词简炼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B.索然无味 斩钉截铁 变本加励
C.胸襟气度 端木遗风 套语乱调
D.柳腰桃面 柳岸灞桥 清沁肺腑
3.依次填人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郭先生_________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②惊起了宿鸟,打破了________,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③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________。
A.照例 沉寂 含蓄 B.援例 岑寂 蕴藉
C.照例 岑寂 含蓄 D.援例 沉寂 蕴藉
4.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对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②马克思在语言和风格问题上十分讲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
③这番话不免哕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④西蒙哈哈大笑:“难道你忘了他向我买画时锱铢必较的守财奴模样?”
A.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不同。 B.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相同。
C.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相同。 D.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不同。
二(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
“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创新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
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同步练习苏教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精品小课件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