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深静脉血栓行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血管腔内形成凝血块(血栓),DVT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
概念
19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静脉血流滞缓
静脉壁损伤
血液高凝状态
病因病理
血栓
红血栓 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性分布在红细胞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
白血栓 基本由纤维素、白细胞和成层的血小板组成,极少量红细胞;
混合血栓 由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
分类
周围型 中央型 混合型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周围型: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
为手术后好发部位。症状不明显,易忽略。小腿部疼痛或胀感,腓肠肌压痛,足踝部轻度肿胀。浅静脉压一般不高。
血栓向近侧繁衍,临床则明显,小腿肿胀,浅静脉扩张,腘静脉压痛。
Homans征:膝关节伸直位,将足急剧背屈,出现腓肠肌部疼痛。Luke’s征:腓肠肌疼痛,前后位压迫时疼痛增加。
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左侧多见,起病急;局部疼痛,压痛;患肢肿胀明显;浅静脉扩张;
在股三角区,可扪及条索状物;伴有发烧,一般不超℃。
顺行可侵犯下腔静脉。如血栓脱落,可形成PTE,出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发生紫绀、休克、甚至猝死。
临床表现
混合型:累及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
发病急骤,血栓使整个静脉系统处于阻塞状态,同时引起动脉强烈痉挛。疼痛剧烈,整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呈紫绀色,称股青肿,有的可发生水疱,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全身反应明显,体温常达39℃以上,可出现休克及肢体静脉性坏疽。
临床表现
诊断
危险因素:遗传性和获得性,后者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典型的症状:肢体肿胀、疼痛和压痛,Luke’s征,Homan’s 征;DVT后综合征:血栓吸收机化后遗留静脉机能不全,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血栓脱落致PTE相应症状
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特异性为35%到45%。
进一步诊断需要客观检查
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DVUS):无创、价廉和可重复。可发现95%以上的近端下肢静脉血栓。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
静脉不能被压陷或静脉腔内无血流信号为DVT的特定征象和诊断依据。
放射性核素下肢静脉显像(RDV):无创性,诊断的准确性达80~90%,灵敏度90%。可同时进行下肢深静脉和肺灌注显像,适用怀疑PTE、但无下肢DVT症状和体征的病人。
诊断
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