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与维生素缺乏病
维生素(vitamin) 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过程所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虽需要量很小,但必须由食物供给。
维生素与维生素缺乏病
命名
一是按发现的历史顺序,以英文字母顺序命名,如维生素A、B、C、D、E等;
二是按其生理功能命名,如抗坏血酸、抗干眼病维生素和凝血维生素等;
三是按其化学结构命名,如视黄醇、硫胺素和核黄素等。
四是按其溶解性划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与维生素缺乏病
分 类
脂溶性维生素是指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及有机溶剂(如苯、乙醚及氯仿等)中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
在食物中它们常与脂类共存;其吸收与肠道中的脂类密切相关
易储存于体内(主要在肝脏)而不易排出体外(除维生素K外);摄取过多易在体内蓄积而导致毒性作用,如长期摄入大剂量维生素A和维生素D(超出人体需要量3倍)易出现中毒症状;若摄入过少可缓慢地出现缺乏症状。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与维生素缺乏病
水溶性维生素是指可溶于水的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PP、B6、叶酸、B12、泛酸、生物素等)和维生素C。
大多的水溶性维生素常以辅酶的形式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
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没有非功能性的单纯的储存形式,当机体饱和后摄入的维生素从尿中排出。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与维生素缺乏病
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仅有少量储存,较易自尿中排出,但维生素B12是个例外,它甚至比维生素K更易储存于体内。
水溶性维生素一般无毒性,但极大量摄入时也能可出现毒性,如摄入维生素C、B6或烟酸达正常人体需要量的15~100倍时,可出现毒性作用;若摄入过少,可较快地出现缺乏症状。
维生素与维生素缺乏病
(1)维生素摄取量不足
(2)吸收不良: 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如长期腹泻,消化道或胆道梗阻者。
(3)肠道细菌生长抑制: 使用杀菌药物而使消化道细菌受到抑制,合成维生素的量减少,也可引起某些维生素(K、B6、尼克酸)的缺乏。
维生素缺乏 原因
维生素与维生素缺乏病
(4)需要量增加:
生长期儿童、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
重体力劳动及特殊工种的工人;
长期高热和患慢性消耗性疾患的病人等,需要量比一般人要高。
(5)食物储存及烹调方法不当:
弃掉烹调用水,则使水溶性维生素损失。
煮粥或炖肉时加碱,维生素B1便破坏。
维生素C在 储存及烹调时最易破坏。我国膳食中蔬菜较多,但以熟食为主,所以实际摄取量比按新鲜样品的计算值要小。
维生素缺乏 原因
维生素与维生素缺乏病
脂溶性维生素由于排出量较少,可由于体内积存过多而造成中毒,一般长期摄入5-10倍RNIs值以上时即可出现中毒症状。 水溶性维生素常以原形从尿中排出体外,几无毒性,但非生理剂量时仍可能有不良作用如干扰其他营养素的代谢等。
维生素过量
维生素与维生素缺乏病
案例1
患者,男,6个月,因咳嗽、发热、厌食3天入院。患儿有畏光、流泪症状,体格检查见皮肤干燥、脸屑;可闻及肺部湿啰音。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WBC>10×109 /L,X线示肺部有炎性改变。尿检中上皮细胞计数均>3个,且排除外泌尿系炎症。
问题:
1.这可能是哪一类疾病?
2.怎样诊断和处理?
VA部分
维生素与维生素缺乏病
维生素与维生素缺乏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