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情景语境探究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境观
对于语境的阐述,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英国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所创立的理论,他于1923年最早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一概念。他在南太平洋进行人类学研究时发现,原始语言中几乎所有词语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一定的语境,如果不把语言放在情景语境中,就很难正确地理解语言。后来,马林诺夫斯基又于1935年提出了“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的概念,他指出情景语境之上还存在着文化语境,认为具体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一个词语的意义部分地存在于它的文化语境之中。20世纪50年代,伦敦学派创始人弗斯(Firth)继承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他吸收了“语境”概念,并对之进行了进一步地阐述。弗斯认为,语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言语事件参加者的相关特征,如人物、性格等,既指参加者的言语活动也指参加者的非言语活动;2)有关事物;3)言语活动的影响。弗斯的学生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进一步完善了弗斯提出的语境理论,他在研究初期提出语境是主题(thesis)、直接语境(immediate situation)及更广阔的语境(wider situation)的汇集,其中主题是说话的中心内容或事物本身,直接语境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更广阔的语境则是说话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地域和时代等。后来,他进一步概括了自己的语境观,提出了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项,即: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
概括起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语境的界定和描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下文语境(1inguistic context,co—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文化语(cultural context)。上下文语境是语篇内部的环境,主要指一个语言单位与它所处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体现在语音方面、语义方面以及语法方面。因此上下文语境可以具体划分为语音上下文、语义上下文以及语法上下文。情景语境主要指语篇的即时环境,不但包括说出来的话,而且还包括面部表情、姿势、身体活动、所有参与交谈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一部分环境。旧1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相互关联,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的具体实例,文化语境是情景语境的抽象系统。”至此,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形成了比较明确的“三元论”的语境观,下面将重点讨论其中的情景语境。
二、情景语境的功能解析
相比研究语篇内部环境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属于语篇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于语篇意义的理解与分析。同时,对比具有总体性、模糊性、远距离性的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因为是直接语境或现实语境,具有个体性、具体性、近距离性的特征,体现出与语篇语义功能更为直观的联系,有利于准确、深入地理解具体语篇的信息。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界,情景语境理论经历了一定的发展段,在众多语言学家的努力之下,其内容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丰富,由马林诺夫斯基最初提出这一概念,现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谈论最多
功能语言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