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CT基础知识最全最基础好
计算机体层摄影(CT)
Computed Tomography
(北京分校)
第1页/共98页
第2页/共98页
第3页/共98页
第4页/共98页
CT概述
1969年HOUNSFIELD 设计成计算机横断体层成像装置。
经神经放射诊断学家Ambrose 应用于临床, 取得极为满意的诊断效果。它使脑组织和脑室及病变本身显影,获得颅脑的横断面图像。
此种检查方法称之为计算机体层成像,这一成果于1972年英国放射学会学术会议上发表,1973年在英国放射学杂志上报道。
(北京分校)
第5页/共98页
这种图质好、诊断价值高而无创伤、无痛苦、无危险的诊断方法是放射诊断领域的重大突破,促进医学影象诊断学的发展。
由于对医学上的重大贡献,HOUNSFIELD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这种检查方法开始只能用于头部,1974年LEDLEY设计成全身CT 装置,使之可以对全身各个解剖部位进行检查。此后,CT装置在设计上有了很大发展。
CT概述
(北京分校)
第6页/共98页
CT图像特点
X线影像是把具有三维的立体解剖结构摄成二维的平面图像,影像相互重叠,相邻的器官或组织之间对X线的吸收差别小,不能形成对比而构成图像。
体层摄影:可以解决影像重叠问题。
造影检查:可使普通X线检查不能显示的器官显影。
影像的分辨力不高,特别是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仍不能显影。
(北京分校)
第7页/共98页
各代CT机的特点
一、第一代CT X线球管为固定阳极,发射X线为直线笔形束,一个探测器,采用直线和旋转扫描相结合,即直线扫描后,旋转1度,再行直线扫描,旋转180°完成一层面扫描,扫描时间3~6分钟。矩阵象素256×256或320×320。仅用于颅脑检查。
二、第二代CT 与第一代无质的区别,仅由小角度(3°~30°)扇形X线束替代了直线笔形束,探测器增至几十个,扫描时间缩至10秒到分钟,矩阵象素与第一代CT机相同,可用于颅脑和腹部。
(北京分校)
第8页/共98页
(北京分校)
第9页/共98页
CT基础知识最全最基础好PPT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