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多肽类抗生.ppt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药理学课件〕40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多肽类抗生素
Section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具有14、15和16元大环内酯环的共同结构。
第一代:红霉素
第二代: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林霉素
第三代: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
Section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一、抗菌作用及机制
抗菌谱较窄
第1代主要对大多数G+菌、厌氧球菌和局部G-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对嗜肺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非典型分枝杆菌等也具有良好作用;对产生-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活性。
第2代增加和提高了对G-菌的抗菌活性。
大环内酯类通常为抑菌作用,高浓度时为杀菌作用。〔快速抑菌药〕
Section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一、抗菌作用及机制
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其机制是不可逆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靶位上,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哺乳动物核糖体几乎无影响。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和氯霉素在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结合点与大环内酯类相同或相近,合用时可能发生拮抗作用,也易使细菌耐药。
Section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二、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包括酯酶、磷酸化酶、甲基化酶、葡萄糖酶、乙酰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
靶位的结构改变:使核糖体的药物结合部位甲基化而产生耐药。
摄入减少:使膜成分改变或出现新的成分,导致进入菌体内的量减少。
外排增多:可以通过基因编码产生外排泵。
Section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三、药代动力学
吸收:红霉素不耐酸,一般服用其肠衣片或酯化物;新的大环内酯类不易被胃酸破坏。
分布:广泛分布到除脑脊液以外的各种体液和组织
代谢:红霉素主要在肝脏代谢
排泄: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主要以活性形式聚积和分泌在胆汁中,局部药物经肝肠循环被重吸收。克拉霉素及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
Section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
体内过程:不耐酸,分布广、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经胆汁排泄〔肝肠循环〕。血药浓度低,组织浓度较高〔痰,皮下,胆汁中>血液〕。
作用机制:不可逆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
Section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
临床应用:1、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及青霉素G过敏者;2、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3、厌氧菌引起的口腔感染;4、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所引起的呼吸、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不良反响:胃肠道反响,肝损害,过敏等。

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多肽类抗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na2021
  • 文件大小181 KB
  • 时间202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