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机遇和挑战.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机遇和挑战
  2009年12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主办,中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建设基金计划重点项目“2009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在北京唐拉雅秀大酒店举行。此次论坛得到了文化部、商务部、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部委的指导,是继2005年首次的又一次盛会。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官员、中国和国际艺术品拍卖业界、古董界的著名企业家,收藏界、金融界、法律界的知名人士,中外新闻媒体等200余名代表出席了论坛。
  论坛以“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围绕“从国际视野全面评价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建设成果和社会作用,探索后金融危机下的发展前景和对策;审视拍卖行业内部机能和外部环境的改进和提升,开展国内外拍卖业及拍卖相关产业的学习与交流;促进拍卖行业与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主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并形成了《2009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宣言》。
  大会分为主题演讲和专题论坛两个部分。12日的主题演讲由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张建新等14人发言。在13日的专题论坛中,艺术品市场各方参与者就“艺术品拍卖的规范与社会环境”“构建高素质的拍卖师队伍”“行业发展与政策支持”“拍卖企业与媒体交流”四个专题展开深入讨论和交流。
  
  “诚信是必须要解决的瓶颈问题”
  
  文化部文物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是12日作主题演讲的第一人。他说:“我今天想跟各位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就是构建诚信拍卖的问题。诚信是文物艺术品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瓶颈问题”。
  艺术品市场中的诚信问题从拍卖市场建立伊始,就是人们广泛探讨的一个话题。之所以会出现种种不诚信的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源于艺术品难鉴定的问题。
  艺术品的鉴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既不能一言堂,又不能搞“群英会”,有不少艺术品的鉴定甚至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得以最终确定。因此,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鉴定机构可以出示绝对正确的鉴定报告。《拍卖法》也针对这一问题给予拍卖公司免责的“优惠”,但这不等于有了这一纸文书的遮挡,拍卖公司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贩假。
  张新建对《拍卖法》中的免责条款有其独到的见解:“当下出现的拍假和假拍问题是对《拍卖法》的误读。《拍卖法》为了规范文物艺术品拍卖设计了一系列完整的制度,如拍卖公司的资质制度,委托人说明制度,拍卖人鉴定制度和政府部门的鉴定制度。这些制度的基础之上,才有了第61条第2款,即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和品质,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应当是对拍卖标的少数而言,然而让立法者始料不及的是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口子,拍假的祸水由此汹涌而入,淹没了整个拍卖业,使《拍卖法》完整的设计毁于泡影”。
  那么,“拍假”和“假拍”是不是就这样长期下去?张新建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拍卖企业必须履行法定职责。二,应当建立文物艺术品经营民事担保制度。三,拍卖企业的尽职调查义务和法律责任。四,建立拍卖行业服务标准化的体系。“商务部和拍卖协会制订了拍卖工作的行业服务标准化体系。通过完善体系严密工作流程,从制度设计上防止拍假和假拍现象的发生”。五,要推进拍卖行业协会的工作。“各单位应当积极支持拍卖行业切实地履行行业监督、自律、提高的职能”。六,调整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加强发挥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责。“有些法律和部门规章抵触的,应当尽量提请主管部门,或者调整法律,或者调整我们的工作方式”。
  张新建总结说,假拍和拍假的问题,有法规的问题,有管理的缺位,也有企业伦理的缺失。最后,他声明,以上所说是“个人意见,不代表我供职的部门”。
  
  “远离非法文物这条‘高压线’”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张建新是第二位主题演讲者。他的演讲题目是《中国文物保护与文物拍卖》,以中国为世界主要文物流失国为出发点,对中国文物保护和文物拍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解读,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和展望。
  他说,中国的《文物保护法》明确了文物拍卖等文物经营活动的合法地位。目前,中国文物拍卖企业的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文物在国内外不断被拍出高价。2008年,中国大陆文物拍卖企业总数为260家。2009年,国家文物局在审批授予26家企业文物拍卖资质的同时,审核撤消了40多家企业的文物拍卖资质,使文物拍卖企业的总数减至224家。文物拍卖企业数量的减少也体现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
  对于国际上拍卖中国流失文物,张建新指责说,近年来,某些国际拍卖企业无视文物流失国的再三反对,不断拍卖他国非法流失文物,使其声望至少在文物流失国公众中不断下降。“对中国而言,此类拍卖除了引起公众反感和愤怒,还使曾一

机遇和挑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21-09-1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