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岩溶山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doc西南岩溶山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
李阳兵「2 ,王世杰2 ,谢德体1 ,邵景安1
,重庆400716
,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探讨了西南岩溶山区景观生态结构与功能以及景观生态过程的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基本特征,尝试从景观角度认识西南 岩溶区生态空间特性与演化过程。受地质地貌和土地利用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景观基质脆弱、景观格局分异明显,具破碎 化与景观结构粗粒化、景观动态变化范围大且速度快、整体退化明显的特点,以石漠化为特征的景观演化削弱了岩溶生态系 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岩溶山区的景观生态建设须充分认识岩溶山区资源环境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适生植物资源,协调生态 效应和水文效应,促进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持向高效利用发展,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今后应把景观格局与生 态过程结合起来、与人文因子和地学背景结合起来,加强小尺度的景观变化研究。
文章编号:1672-2175 ( 2004 ) 04-0702-05
关键词:岩溶山区;景观生态特征;景观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西南岩溶山区长期以来由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水土 流失严重,资源被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属于生态脆 弱区。人类活动强烈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极限而 使之退化,是该区的显著特征之一。岩溶山区生态环境退 化在区域景观格局与类型上表现为石漠化状况不断恶化, 大片地区无水、无土,以致失去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成为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难点所在。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以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为主 要研究对象的新兴的交叉学科E,它将生态学中结构与功能 关系的研究与地理学中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有机融 合,形成了以不同时空尺度下格局与过程、人类作用为主 导的景观演化等概念为中心的理论框架。西部地区为适应 大规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加强生态安全的预警与 对策研究已成为包括景观生态学在内的宏观生态学研究新 热点0从景观以上尺度考虑生态恢复与重建问题已逐渐引 起了恢复生态学家的关注,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是区域生 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闪。景观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与不 断深入,为景观以上尺度的生态恢复提供了可能,研究景 观层次上的生态恢复模式及恢复技术、选择恢复的关键位 置、构筑生态安全格局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但在这方面 开展的有效工作却不多,对岩溶山区景观生态空间格局-过 程-功能-管理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中的 景观动态与演进、景观规划与建设以及景观保护等都是岩 溶山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强调人类活动对景 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影响,也为岩溶山区生态环境建设提 供了新的尝试途径。
1岩溶山区景观生态特征
西南岩溶山区地势上总体呈现东西三级台面、南北两大 斜坡的格局,高原-峡谷地貌景观是宏观地域上最主要的基 本特征。在波状丘陵起伏和开敞的宽谷盆地中镶嵌深达 300-500 m以上的廊道式峡谷,在各级台面间的过渡斜坡地 带,河谷深切,岸坡陡峻,地貌多呈岩溶峰丛洼地、沟谷, 塑造出陡峻、破碎、山地性显著的地貌特征。以贵州为例, 地史上多次造山运动致使贵州省地
西南岩溶山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