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百喻经》导学案.doc《坛经》《百喻经》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
再研读本学案。
限时认真、独立完成,书写规范,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引导学生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积累“即” “其” “以”等虚词和“住” “爽” “寻”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课前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 走进作者
惠能(638年-713),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 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 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 奉於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神秀(公元606〜706)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 尉氏(今属河南)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
(二) 关于佛教
佛教是从域外传入我国的。最早是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的。
佛教的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 发展的真实写照。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佛教综合南北思想体系,发展为许 多新的宗派。其中禅宗结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唐朝是佛教 发展的鼎盛时期。
五代以后,佛教开始走向衰落。但是,在长期的传播中,佛教的思想已经内化进了中国人 的文化心理中,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三)禅宗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 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 其中有神秀、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晚年入京,为三帝国 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 禅宗正宗。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以六祖慧能的言教《坛 经》为经。
禅宗的主要思想: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等。
(四) 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 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五) 文化背景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
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 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 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 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六)《百喻经》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 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天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
《坛经》《百喻经》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