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钱中的求子“花钱”
“花钱”是钱币中的特殊品种,因大多数钱币上铸刻有花纹图案而得名;大多数用于馈赠、玩赏,故又称其为“玩钱”;还有俗称为厌胜钱、压胜钱、绘钱、杂钱等。因其上面有反映古代民俗的内容,所以也称为“民俗钱”。
民俗钱是我国古代钱币与民俗民风渊源关系的体现。历代民俗钱官方与民间均有铸造,一般是根据每个朝代的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帝王嗜好等特殊纪念意义所铸,材料一般是金、银、铜、锡等,其中以铜居多。
民俗钱的起源,目前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最早出现于西汉。自西汉以后,其种类不断增加。求子“花钱”在民俗钱中极为常见,是民俗钱币与中国生育风俗中颇具特色的一环――“求子”的结合。东汉时铸造的吉语五铢(又称压胜五铢)钱币,增添各种吉语和鱼形图案。因为鱼的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象征家族繁昌、人丁兴旺,吉语五铢可看作最早与婚嫁和生育有关的花钱。
钱币与求子生育风俗发生联系的早期,并未出现专门的求子花钱,而是在求子活动中有了使用钱币的环节。古代有佩钱求子的习俗。较早出现且具有典型性的是西汉王莽时期流行妇女佩戴新朝的布泉,据说可助妇女生男孩,故称“男钱”。“男钱”为王莽货币改制所铸“布泉”,,,穿右“布”,穿左“泉”,悬针篆。 “男钱”的出现与流行,反映了钱币与求子风俗的早期结合。唐朝出现了著名的“洗儿钱”。历史上杨贵妃收安禄山为义子,唐明皇赐予杨贵妃洗儿金银钱。此后,唐朝宫廷中“洗儿钱”成为庆贺新生儿的必备物品。宋代,中原之地流行“洗儿会”的生育风俗,其中“洗儿钱”不仅是赐予“洗儿”之人及亲朋好友,而是成为洗浴满月婴儿时所用于水中的物品。“洗儿钱”反映求子风俗中人们更深切的愿望:从祈求有子到祈求神灵保佑幼儿平安、吉祥、健康、长命百岁。此后,有流行于江南、东北的“百岁钱”,为亲友庆贺新生儿满月时所送礼钱。还有古时幼童时常佩戴古钱于颈、手,称为“保生钱”。清代康熙年间铸造的“康熙通宝”罗汉钱,原是为祝康熙六十大寿而铸造,也是有求子寓意的钱币。至此,钱币已成为求子风俗中常用的吉祥物。钱币大量在求子风俗中使用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专门用于求子育儿的民俗花钱也应运而生。
“瓜瓞绵绵百子千孙”
一般意义说,生命的产生是从两性的结合开始。所以,与求子有关的最早的民俗钱,是与婚嫁有关的。常见的有:撒帐钱,为结婚典礼后分送宾客之钱,也用于掷于新人身上,祈求福气。陪嫁钱,也叫压福钱,用作新娘陪嫁压箱之用。背面多用四字吉语,如“和合千年”“早生贵子”“瓜瓞绵绵”。垫床与坠帐钱。“七夕钱”,由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中演化而来。民俗钱中独特的品种―秘戏钱,图案为简单的男女交欢图,这是较早带有求子意义的专门民俗花钱。除图形外,秘戏钱中还有如“风花雪月”“明皇御影”或历代钱文的文字。秘戏钱多为旧时长者授予新婚子媳之用。这种求子的寓意是含蓄的,隐约的,却带有古代人民对生育的渴望与期盼。
求子花钱一般是一面为求子祝语,一面是与求子有关的图案。如麒麟、莲花、龙凤等。如“百子千孙背图纹钱” “维熊维罴背多子多孙图钱”、龙凤通宝钱等。龙凤通宝钱一面为“龙凤通宝”四字钱文,另一面为龙凤图案,这种钱币在明清时期相当流行,非常吉祥。求子还求出了双胞胎(龙凤)。另外,还有五男二女、多子多
民俗钱中的求子“花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