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双减〃意见学习心得体会两篇
第一篇
“双减"回归教育本真,教育评价乃是关键
我们的教育“发烧"了,即使已经喊了20多年“减负”,无奈是“越减越负”。随着7月24日晩《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公布(以下简称《意见》),给高烧的教育打了一针“退烧药”,作为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在欢呼“好雨知时节,高温乃发生”之后,也有自己的思考: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教育评价乃是关键。
一是要准确使用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
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是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和水平,这是由评价标准的方向性决定的。教师在对学生评价中不能过度注重学业评价、知识评价,
“一俊遮百丑",而将育人评价、人品评价、教育评价弃之一边,致使教育评价实践走向歧途、偏离初衷。只重视分数的结果是学生的精力用在低水平、重复过度竞争上,课业的负担却日益加重。
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应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和空间。课堂教学过程应尊重学生发展存有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孔夫子三千弟子尚且只有七十二贤人,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课堂专注度、对知识的理解水准、记忆力等千差万别,教师不可能通过一种方法让所有学生都考高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填平不齐”,而应该承认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让每个
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比如,如果一个孩子学习不是名列前茅,偏科,但他能在成长中持续探索、思考和犯错,逐渐有了清晰的个人规划,并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他也一定能持续获得实现梦想的方法和与实现梦想相匹配的水平,这样的孩子,会走得更远!所以,只有准确使用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才能让
“双减”回归教育本真。
其次,要树立“大课堂”评价思维。
教育因着眼于人生命的全面成长而更加善良,也使学校教育有了应有的温度。而现实却是我们把分数还看得太重太重,把人看得太轻太轻。评价者一味注重结果评价、终端评价、成绩评价,而对教育教学成绩的取得方式、取得过程、取得手段缺乏深究,其结果,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误导了教风学风,诱使师生大搞题海战术,原本生动鲜活、趣味多姿的教育教学活动被挤压变形,导致学生负担过重。
通读“双减"意见,不难发现其核心就是“减量提质",减的是作业数量,提的是教育质量。应以学生全面、健康、主动成长为目标。教师要在作业设计上下功夫,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规律,重视过程评价,布置弹性、分层与个性化作业,抓住课内教学这个知识教授的主阵地,同时善于利用过程性评价的优势引导学生参与社团实践活动,充分消化知识、培育兴趣特长;引导学生走进实践、融入社会、应用知识、生成水平、形成素养。《意见》要求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展开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对
增强课后服务提出保证服务时间、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渠道等明确要求,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这个举措正是“大课堂”评价思维的体现。
“双减"出炉非
中小学教师“双减”意见学习心得体会两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