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临床知识总结.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血管瘤是由大量增生的血管所构成。胚胎早期,原始脉管是一种单纯由内皮细胞组成的管状物,它们在间质中间形成一个致密的网。以后随着各器官的发育,原始脉管网逐渐分化成与器官联系的许多血管丛和淋巴管丛。 ﻫﻫ  血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大致有丛状期、网状期及管干期3个阶段。如在某一个阶段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发生障碍或异常,则可出现该阶段正常发育形态的畸形。在丛状期,有些毛细血管如果停止发育,就会产生毛细血管瘤;在网状期,如果扩大的血管聚成团,并趋向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表现出海绵状血管瘤。 ﻫﻫ  显微镜下所见,血管瘤形态多样,但基本结构相似,即均有发育良好的血管样组织,如常的外层、中层及内膜上皮,管腔直径由1~10mm,在血管之间有结缔组织为基质。临床常见的血管瘤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及混合型3类。 ﻫﻫ 1.毛细血管瘤具有发育良好的单层内皮细胞及很少量结缔组织为基质。管腔内只有很少量的血细胞。为局限的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稍突出于皮肤表面,颜色鲜红,大小不一。由于管腔狭窄,压迫时很少变白。 ﻫﻫ  ,管腔宽大,充满了血球,瘤体较柔软,突出于皮肤表面,界限不清楚,呈紫蓝色,具有压缩性,被压缩后颜色变白。海绵状血管瘤比毛细血管瘤大而厚。常侵犯皮下组织,具有扩张性。在颈部常侵犯深层组织。
ﻫ  3.毛细-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具有上述两种血管瘤的特点,比较常见,毛细血管瘤常分布于海绵状血管瘤的表面。
报讯(记者黄辛)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多级微纳结构生物活性材料促进骨组织快速修复的研究”日前在上海启动,该项目由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刘昌胜任首席科学家。
人体骨组织的损伤修复与重建一直是现代医学力求解决的难题,研制新型骨组织快速修复材料、解决临床难题已成为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的战略需求。生长因子的装载是提高骨缺损部位生长因子浓度,进而加速骨组织形成速度的重要手段,而纳米技术则是调控靶细胞的粘附与定向分化、生长因子的装载控释以及材料综合性能的有效方法。 ﻫﻫ据介绍,该项目将围绕“促进骨组织快速修复”这一目标,针对细胞相应、定向分化和营养传输等骨组织再生过程的关键环节,聚焦促进骨组织修复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新型结构材料的设计与可控制备、材料的活性化、材料调控骨生长的机理,并构建出几种新型高活性骨修复材料,为骨修复材料新结构的构建及骨组织再生提供直接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ﻫﻫ刘昌胜介绍说,未来几年,项目将会在多级微纳结构材料可控制备、微纳结构介导活性化、材料—细胞相互作用实时动态评价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研究目标则集中在骨原位再生能力方面,解决临床难题并开展前沿基础研究,而研究内容集中在骨再生和骨整合方面,力争研制出3~5种材料和制品,促进骨组织快速修复,并且争取有2种材料和制品进入临床试验。 
ﻫ该项目由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担,分设多级微纳结构材料的设计与可控制备、生长因子的高活性固载及控释、材料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材料促进骨组织快速修复效应研究等4个课题。
下列各种 "组合 "的阳性,其意义如下: ﻫ①HBsAg、 HBeAg、抗 HBc(1 、3、 5项)阳性:急性或慢性乙肝。俗称 "大三阳" 。
② HBsAg、抗HBe 、抗HBc( 1、 4、5 项)阳性:急性乙肝趋

临床知识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薇薇安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