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教约》读后感_2050字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的人,因此,有一种说法:中国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王阳明《教约》读后感【篇一】
最初看王阳明的时候,先是欣赏这个人,立德立功立言,真正的三不朽也,盛名之下,再去追逐他的功绩,才发现他用兵如神,军功显赫,再慢慢领悟他的心学思想的过程中,我喜欢上了博大精深的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所谓心,当是哲学上一种本源的概念,跟我们所熟知的黄老思想中的道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在一切事物中,一切事物中皆蕴含着道,心也是如此,所谓吾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吾来看此花时,此花之颜色则一时明亮起来。心与物同在,心即是物,物即是心。这样的说法像是禅理,却是心学这种唯心主义思想的极致。心学是让我们去掌控自己的心灵,能够被心看见,把握的,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良知,一个起初看起来晦涩的词,慢慢琢磨之后,才明白,王阳明的良知,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就是圣人之道,而他在龙场悟道之后,忽然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一切都已经存在,我们只是需要去发现而已。而这个发现的过程,就是修行,就是致良知,这是个很精妙的说法。手段无非有二,一是向内求索,就是内省,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冥想自问,曾国藩日日静坐深思,修为已臻化境,终于也成了三不朽的完人;二是向外求索,要多做事上磨练,从行事中去打磨自己,践行自己的良知,使自己的行事和自己的认识协调和谐,在世俗生活中不断修行,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有能力去掌控命运,掌控这个世界,从而成就梦想,绚烂人生。
阳明心学是很多人的心灵导师,如今也是我的人生指引,我希望它的力量也可以让我面对这个浮躁的社会,强大自己,让我有勇气和能力面对,去获得去改变去创造去拥有去珍惜
王阳明《教约》读后感【篇二】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馀姚人。因晚年爱越城东南二十里之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以居,自号阳明子,学者乃称阳明先生。
阳明的一生,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十八岁以前,是他憧憬圣学,追求做天下第一等人第一等事的萌芽时期,他本著自己对社会,对政治上的热血和执著,以及凭著他那股自傲和自我扩张的理想,他坚持要做对国家及社会人民有所帮助的建树。思想上,这还是他的摸索阶段。
二、二十八岁举进士以後到四十四岁,期中经过贬谪至龙场,这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阳明极端困厄,思想上抑塞沉郁,这则是印证的时期,也是他事业和学说成功的开始。
三、四十五岁到五十七岁病逝军中,是他建立事功和学术成熟时期,也是他讲学立教的极盛时期。这是第三阶段。
十二岁时,阳明正式就学塾师;十三岁,母亲郑氏卒,幼年失母,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十五岁便与祖父出游居庸关,那时已有经略四方之志。二十一岁 参加乡试,中了之后赴京师,他遍求朱熹遗书以读之,读著读著,便兴起一个念头:何不实验一下?於是他便真的格起竹子来,格了七天,道理没领悟出来,反 而生了一场病。於是他从此转为研究辞章之学。他的思想起了一
王阳明《教约》读后感 2050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