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鱼文化鱼巷子,湖与岸不朽的诠释从鱼巷子最初形成到现在,岳阳人可以不提最为著名的岳阳楼,可以几年甚至一生不进岳阳楼,可人们天天言说着鱼巷子,永远离不开鱼巷子。其演练的长卷, 累积了岳阳建筑与商业,生活与习俗,湖与岸的深厚文化,它不仅仅是岳阳目前唯一幸存的青石古巷,也是全世界以生活形态命名的唯一历史古巷。鱼巷子,商大对面小巷进去再左拐一条青石板的长巷,形似 7字。几百年风雨历程,仍然是岳阳最鲜活的市场。活蹦乱跳的鲜鱼,波光泛动的麻石,讨价还价的买卖,陈旧破烂的古楼,组成了鱼巷子独特的风景,成了无可替代与更换的岳阳独特生活文化基石,并缔造了湖鲜美食的丰碑。生活离它太近,永远走不出人们的眼视清晨的鱼巷子, 正是鱼市兴隆时间, 满盆满盆的鱼, 肥厚鲜活, 激活了沉寂一夜的小巷。走在泛着波光的青石板上,仿佛听闻洞庭湖的涛声。记者与几位作家一行,看着各鱼贩手脚麻利、花样百出的剖鱼方式,惊叹行行出状元,凡事有艺术。听老人们口若悬河地讲鱼巷子的历史, 怎样兴盛, 怎样繁华, 记者不由自主抬头整体了望一遍, 东一块西一块的棚子和雨布, 在风中破烂不堪。除却低头时看到满巷鱼跃的波光, 寻到一丝当年的痕迹, 实在还原不出当年的盛况。沿着麻石路几经往来, 记者在一栋破烂不堪的木结构两层楼前,意外发现墙上还有一个很小的牌子,清晰地写着四个字——下鱼巷子。这是整个鱼巷子现在惟一留下的标志性文字。上鱼巷子已不复存在,而现存的下鱼巷子,就只剩出口 20 米处还有几栋青砖青瓦的建筑, 抬头不见天,到处吊着东一块西一块的遮雨布,让小巷尤其显得狭窄而破旧。透过如网一样的电线, 屋顶上翘檐的瑞兽早已缺角少腿, 所剩无几的老木板房危在旦夕。一步一声沿着残缺不全的楼梯上去, 二楼雕刻的栏杆和门窗已发黑腐朽, 小心行走, 木地板发出的声音重重诉说着陈旧。曾根据鱼巷子创作过多部作品的河南大学教授、中国一级著名作家刘恪,说他2010 年走访岳阳古街巷时,曾拜访过住在这栋木楼里的老居民王惠芝老人, 万分遗憾的是,等这次他陪同记者前往时,九十多岁的老人已于去年作古,终无法探寻到更真实的记忆。据现在租住在这里的做小生意的湖北人氏梁治诚介绍, 王惠芝是湖北人氏,解放前因发大水随船从湖北监利到了岳阳,上岸便停留在了鱼巷子。刚来,跟一个打渔的好了一段,后嫁给了本地一个裁缝,再后来,因两人不合分开,最后嫁给了某国民党将领之子做了姨太太。解放后,孤身一人的她一直由国家负担。在鱼巷子居住了三十多年的颜先生还讲到前几年去世的另一个老人,也是某富商的姨太太。当年身为高官富商的姨太太都居住于此,足见鱼巷子的繁华。历史远走,鱼巷陈旧,繁盛仍在,青石板依旧,麻条石每个缝隙堆积的故事, 让陈旧的巷子越来越显其风味。记者在走访那里做生意与居住的人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走遍街市清一色的湖北监利人,老岳阳居民几乎全搬走了。鱼巷子现有居民, 流动人口 980 多人,固定居民 410 户,大部分为租用住户,只有少部分从湖北来得比较早的买了房子。一个承载岳阳几百年生活文化的地方,现在成了湖北监利人的鱼巷子,记者看出了一行人的失落。一个汉子,穿着一身黑油油的防水衣站在大大小小各种盛鱼的盆边上,记者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上前打听果然他是这些做鱼生意中难得的真正渔民。当然, 也是湖北监利人。对面街边上两位老人,现已中风的吴以仁老人看到记者吐词不清
岳阳鱼文化 鱼巷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