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学生动起来,课堂更精彩
——“搭配中的学问”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着“大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和排列数。《标准》提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渗透“符号化”思想。创设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强化动手操作,既会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的兴趣与创造性,也能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欲望,同学们的应用意识、能力加强了,创新思维也最终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把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大面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课堂活动就更精彩。
二、案例描述
(一)课前游戏:石头、剪刀、布
[评析: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在游戏中进入数学学习,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
(二)谈话引入:生活中会遇到类似课前游戏中的搭配问题。
师:国庆节我带女儿旅游,怎样搭配衣服?
课件:图T恤牛仔衣裙子牛仔裤长裙
师:几件上衣?几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算一种穿法,你会选择哪一种?
生1:第一件上衣和第一件下装搭配。
生2:我喜欢从左向右第二件上衣和第二件下装
师:你认为一共有多少种?
生1:4种
生2:6种
师:利用学具自己摆一摆,你摆了几种?怎样摆的?轻声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评析: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事物,在头脑中产生表象,以动促思,真正做到学生动手,教师参谋,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活”起来。而学具操作可以促进学生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转化和发展。学具操作,对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同步发展十分有利。由于学生对操作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东西,能集中注意力去想它,从各方面去了解、解决它,以形成比较鲜明的深刻的印象,并且喜欢寻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有意识记的发展。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提高了课堂40分钟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生1:(操作)上衣不动,依次用下装去搭配上衣,一共六种(摆放次序乱)生2:(操作)上衣不动,先用三件下装分别与一件上衣搭配。(有序的放)师:你觉得她摆得怎么样?
生:有顺序
师: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不会漏掉
师:她按一定的顺序摆,不遗漏。
板书:有序不遗漏
师: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生3:用一件下装分别与两件上衣相搭配,一共六种
师:这种方法好吗?好在哪儿?
生:有顺序,不重复
师比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