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民族舞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幼儿民族舞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三至六岁的孩子,就开始用较正确且连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这一时期重视让幼儿参加适宜的民族舞蹈教育和教学活动,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不仅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也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培养其审美能力和优良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感知 体验 创造性 趣味性 民族舞蹈
一、提出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舞蹈这门人体艺术被更多的人认识、接受和喜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以能歌善舞著称。蒙古族舞蹈动作健壮,节奏强烈、豪迈奔放;维吾尔族舞蹈活泼开朗,风趣乐观,急速的旋转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朝鲜族舞蹈姿态优美,节奏轻快,凝重端庄;藏族舞蹈雄壮有力,节奏激昂,洒脱奔放……在培养孩子现代观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用孩子乐于接受的舞蹈方式与浓郁的民族音乐,使孩子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民族精神,培养孩子对舞蹈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初步的鉴赏力、创造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体魄、健康人格和健康个性等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民族舞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 忽视教育环境的营造,教学模式陈旧
介绍舞蹈→教练舞蹈(教师示范幼儿模仿) →练习(分组) →复习巩固舞蹈(表演)。这种幼儿只是单纯的注重观察、模仿、练习的模式,只为学会和达到老师的要求而机械的动作的教学,往往忽视藏在民间舞蹈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幼儿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2. 形式内容格式化、程序化,缺乏趣味性
老师的民族舞蹈认知水平较低,往往停留在过去50、60年代电影、电视上民族舞蹈的框架里,动作编排格式化、程序化,主题单一重复,缺乏趣味性。
3. 幼儿在活动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
格式化、程序化的动作使孩子养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孩子没有了自己的想象空间,不能真正的感受舞蹈带来的快乐。
4. 舞蹈认识单一,缺乏融会贯通
舞蹈有着它的共通性,只要是适合音乐和舞蹈内容的动作,都可以大胆应用。可大多数老师没有这样的认识。
老师的作用是引领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可千万不能让孩子形成错误的概念。
三、明确目标,把准幼儿民族舞蹈教育的脉搏
造成以上误区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幼儿在民族舞蹈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认识不够,对民族舞蹈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和完整。
以大班民族舞蹈《金孔雀》为例,基本框架如下:
第一步——收集资料,了解民俗民风。
傣族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民族,让幼儿去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并渗透其中便是学好孔雀舞蹈的关键点。
活动设计:
、录像——美丽的云南
——神秘的云南
也可让幼儿在生活中直观地观察动、静态中的孔雀,最后让幼儿从欣赏、审美的角度去观赏孔雀舞蹈。
活动设计:
,让幼儿说说对孔雀的印象,并用动作表现。
——漂亮的民族服饰和装饰孔雀头饰
——杨丽萍的《孔雀舞》
第二步——营造氛围、体验民族生活。
幼儿已初步了解民俗民风的同时,营造氛围便是学习舞蹈的关键。让幼儿亲身体验民族生活,感受其中的快乐。主要体现在教室布置和各种活动区角里

民族舞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4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1-09-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