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甘罗
文信侯(秦相吕不韦)欲攻赵,以广(扩张)河间(赵地,在今河北省),使刚成君蔡泽事燕(到燕国做特使),三年而燕太子质(古时派太子居到别国以表信赖)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秦将相燕(做燕国宰相),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推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捕获)唐者,受百里之地(赵王对捉拿张唐的封赏)。”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秦官名,近侍)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我可以让他成行)。”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tuo,传说难倒孔子的神童)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这儿)矣!君其(语气词)试臣,奚(疑问代词)以遽(ju,急速的)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与……相比)武安君(秦大将白起)?”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与(吗)?”日:“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专权,独断)与?”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语气词)?”曰:“知之。”甘罗曰:“应侯(秦前丞相范雎)欲伐赵,武安君难(畏惧)之,去(离开)咸阳七里,绞(白起被秦王赐死)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后生)而行!”令库具(准备)车,厩(马圈)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人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ji,赠送)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送还)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燕地,在今河北张家口一带)三十六县,与秦什一(十分之一)。
摇唇鼓舌无本万利,在今天已不是稀罕事,但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做起来却易如反掌,则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况且,那还是关乎土地与生命的“大买卖”!《战载的这段史实,能带给我们一些什么教益呢?
秦将张唐怕遭赵人擒获,违拗丞相吕不韦让他出使燕国的安排。 吕不韦心下不爽却也无奈,甘罗站出来,自荐去“做思想工作”,遭吕不韦申斥。这种“国际”纷争的背景下,让“大人物”吕不韦都为难的局面,一个十二岁的“孺子”能有几多作为?本文起笔陡生悬念,把读者的“胃口”高高吊起。
蔡泽的三年“苦修”,好不容易骗得燕王以太子丹“质于秦”换得“张唐相燕”的有利局面,莫非就因张唐的龟缩而功亏一篑?甘罗的挺身而出大有平地惊雷之感,吕不韦的反应与甘罗的自信形成了第一对矛盾,而甘罗以项橐难孔子的典故已露出了他与年龄不符的机锋,也带起了一抹希望的曙色。
甘罗对张唐连续的设问:张唐比白起如何、范雎比吕不韦如何,两问之后,又都有一认定性的诘问,都体现了甘罗的有备而来、胸有成竹。当这两问连绵导引的逻辑关系不容回避地展列出来时,张唐为之折服,读者亦折服,一个小纵横家的形象就昂立在字
神童甘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