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林中著此身
含情最耐风霜苦,
清香无以敌寒梅。
造化可能偏有意,
此花不与群花比。
梅花,以她独特的不畏严寒的禀性,赢得历代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国国花。家在楚湘之地,自小没有见过梅花。我爱梅花,首先源于一句经典的警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儿时,父亲总拿梅花来教育我。在看到梅花之前,我就被梅花的精神鼓舞着。后来,我在第一师范读书时,欣赏到了学校的腊梅。那腊梅,花小色淡。浅黄的花朵并不鲜艳,绽放时却有一股奇香沁人心脾。
因爱梅花,我买了本《咏梅诗词精选》。历代诗人咏梅,多将梅与雪并写,普遍的主题是赞美梅花傲霜斗雪、不随众俗、甘心寂寞等精神和个性,常见的手法是以风雪欺压、桃李争春作反衬。如晚唐诗人韩偓的《梅花》即可为例:
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
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初试汉宫妆。
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
应笑暂时桃李树,盗天和气作年芳。
但另有一些诗不落窠臼,从独特的角度来咏梅,并蕴含哲理,耐人寻味。晚唐诗人罗邺的《梅花》是这样写的:
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
却是五侯家未识,春风不放过江来。
吴越之地多梅,漫山遍野,不用人工栽培,隆冬之时,迎雪开放,繁花如雪,瑞雪如花。这是大自然对江南的恩赐。可是,在北方生活的权贵们(五侯家),没有江南人那份欣赏梅花的福气。为什么?因为春风不让梅花过江到北方去。由于气候原因,唐代时北方已很少有天然野生梅树了。读着这首诗,我们似乎可以悟出点什么:享受着极大权势并且可以利用权势制造荣华富贵的达官贵人们,生活中也免不了诸多遗憾。权势再大,大得过自然规律吗?金钱能买得到天然的精神享受吗?一句“春风不放过江来”,看似通俗的拟人句,蕴含了多么丰富的哲理意味!说到咏梅寓理,我以为当属南宋诗人卢梅坡的《雪梅》二首最著名。其第一首写道:
梅雪争春未肯降,诗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梅雪争春,互不相让,请诗人出面当裁判。而诗人却做了个好好先生,让梅和雪平分“春色”——梅不如雪白,雪不如梅香。这不形象地说明,世上万物各有所长吗?再由此联想到我们所面对的学生,能用一种标准给他们分个高下吗?在这首诗中,梅和雪的关系不是对抗和衬托,而是相互比美,这是这首诗构思上的新颖之处,同时也启迪我们:看事物干嘛非要抑此扬彼呢?
有意思的是,同是早梅,不同的诗人感受不同,从中受到的启迪也大相径庭。且看:
早梅
(南宋)郑硕
纷纷蜂蝶莫教知,竹外疏花一两枝。
待得枝头春烂漫,便如诗到晚唐时。
早梅
(元)冯子振
从来花发先群芳,又向丛中独擅场。
毕竟先开定先落,争如雪里更馨香?
郑硕的《早梅》前两句用蜂蝶未知、花朵稀疏点出“早”梅。后两句说待到满树梅花盛开,春光烂漫之时,那就好比诗歌到了晚唐时了。用晚唐诗比喻梅花盛开,真可谓别出心裁!言外之意是赞美早梅的可贵和可爱。因为花到盛开之时也就接近凋落之时了。所谓盛极必衰。早梅的可爱在于她正处于不断旺盛的时期,给人带来的是希望。早梅的可贵之处则在于稀少。试想,冰天雪地里那么一朵两朵最先绽放的梅花,必然会赢得人们特别的关注和青睐,这是早梅的幸运。同理,相对于百花,梅花又是幸运的。梅花选择了这样一个万物萧索、天寒地冻的季节开放,以致诗人们恨不得把所有的溢美之词都捧给她。
但事物总有两
关于梅的感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