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不再遥远——浅谈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摘要: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 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起联系的桥梁。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 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感, 在表达交流中品味数感, 在动手实践中生成数感, 在观察比较中优化数感, 在解决问题中升华数感。初步培养和建立小学生的数感,让数感离孩子们不再遥远。关键词: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学习内容中有六个重要概念,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了首要位置,也是第一次明确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内容提出来。可见,让学生建立与培养数感是当前教学的一个崭新任务。什么是数感呢?简单地讲,数感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只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数感来自于数学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就象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英语有“语感”一样,要学好、用好数学,就应该具备良好的“数感”。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有效途径和策略。策略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根据这一教育学、心理学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情境形式, 用“趣”的途径,“乐”的手段,达到“学”的目的, 从而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数感体验。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操场上走一走,体验一千米的实际长度,走完后回到课堂要他们说说感受,通过“我的脚酸”、“我大约走了 15分钟”、“我家离学校大约也有一千米”……体验到了一千米的实际长度。再如教学立方米时,我会让学生钻进一立方米的空间里(用三根米尺子在墙角支起一个空间) ,亲自感受一立方米的空间大小。当学生都挤进去的时候,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一立方米的空间有这么大,能挤进这么多的同学。在与“一立方米”的亲密接触中,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一立方米的大小,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培养了数感。策略二:在表达交流中品味数感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进行交换,还是一个苹果;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进行交流,就有两种思想。”而学生对数的意义和作用,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其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以求共同进步。如:在学习了“6的加减法”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找一些加起来是 6 的生活中的事例,于是就有“自己和爸爸妈妈加起来有 6 只手, 6 条腿, 6 只眼睛, 6 只耳朵;吃饭时一家三口有 6 根筷子……”抓住每个机会让学生多说多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用数交流的习惯。再如学习 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的数,如生日、身高、体重、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牌号、楼房号……从学生熟悉的数入手反复说、反复练,使学生对周围数的大小有较明确的清晰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愿意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为养成良好数感打下基础。策略三:在动手实践中生成数感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了三句话: “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
“数感”,不再遥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