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古诗鉴赏专题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何读懂诗歌
: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形象是“写什么”,语言、表达技巧是“怎样写”,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为什么写”。考纲要求学生能从内容、形式、思想感情三方面入手解答题目,它以读懂诗歌为前提。读懂诗歌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诗歌大意,明确诗歌中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五个关注和三个积累
五个关注
题目的内涵往往是丰富的,它可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等诸多重要信息。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山居”明示了诗的题材属归隐一类;“秋”点明季节;“暝”点明具体的时间。“秋”与“暝”在古人的笔下往往流淌着悲愁,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山居”那欲隐而难藏的惬意与满足却使“秋暝”的感情亮丽畅快起来了。
时代在变迁,思想在传承,大凡杰出的诗人,其诗心总与时代之脉一起博动。因而要读懂作为思想载体的诗文,就必须能勾勒出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命轨迹及其思想流变,了解其为何喜极而泣又因何痛彻心肺,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其诗风诗意、诗情诗魂。如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
(联)
首句(联)经常开篇扣题、奠定情感基调,而尾句(联)则经常会隐含或点化主题。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是对题目的具体描述和延展,月是秋之月,月半轮喻人之别,秋半轮指秋未深,月与秋给人“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寒意。尾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是对主题的点化,君即月,月即故里和亲人,因别而思,思而不见更显其情深意切。
深圳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古诗鉴赏专题
2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在经年累月的磨合之后,意与象的关系早已约定俗成。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当然,诗人用意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子规的常意为孤寂哀愁,而在“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中,子规却是一个对美好事物留恋、热爱和执著不懈地追求的形象。
、表意的关键词
古诗词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情藏之于景因而含蓄,但作者经常有意无意地将景的一角撩起,让情显出山形水貌。如李煜的《浪淘沙》中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着一“寒”字,亡国之悲痛尽从心底泛起。
另外,古诗词最讲究的是炼字,“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是炼字的最高境界,而“奇、险、新、色”皆因诗文炼出了情、炼出了意,字淡而味浓、文浅而情深。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怎样读懂诗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