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近代史与新闻史
库恩(,1922-1996),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里,提出了影响广泛的“范式”(paradigm)理论。
按照黄宗智的通俗解释:所谓范式,“指的是那些为各种模式和理论,包括对立的模式和理论所共同承认的,不言自明的信念”,“它们往往构成不同理论,模式间发生争议时的共同前提和出发点”。
鸭子与兔子
库恩范式理论的关键词,一曰“革命”,二曰“不可通约性”。
“在革命之后,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在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他研究的世界在各处看来都将与他以前所居住的世界彼此不可通约(mensurable) 。”
如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的现代物理学之别。
“革命”范式
迄今为止,近代史的研究大约形成三种范式,一是主导性的“革命”范式,二是继起的“现代化”范式,三是新兴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范式。
“革命”范式,是以“两大基本矛盾”为核心建构1840年至新中国的百年历史。其便利在于抓住了影响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主要矛盾”,其缺憾在于有时难免将纷繁复杂的历史图景单一化。
“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范式则以“走向世界(实即走向西方)”为核心,看待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将近代中国的历史视为不断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
费正清“冲击-回应”(Impact-Response)理论,可谓现代化范式的代表。
其便利在于符合或附和“天下大势”,其缺憾在于容易忽略“国情”而唯他人马首是瞻,甚至有可能抹杀千百万仁人志士的泪血追寻。
“奇文”共欣赏!
何柄棣和韦君宜是“12·9”清华同代人,两人在回忆录中都有涉及对方的文字。读完何柄棣,再把前些年读过的韦君宜《思痛录》找出来重读,可谓“破镜重圆”,就能读出韦君宜之痛既深且巨。痛在“林道静”和“余永泽”经扭曲再还原,历史究竟站在哪里?至于何柄棣“文革”时返国,说有过头话,那也是历史学家的历史。“精悍”如何柄棣,当年与韦君宜辈怒目相向,到晚年也会被蒙蔽,而这时,韦君宜却已经觉醒!韦君宜早年被蒙蔽,何柄棣晚年被蒙蔽,蒙蔽他们的是同一个东西,那一代人竟然会在这个东西上汇合,真是首尾相逐,又一次“破镜重圆”。
朱学勤(《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9月12日)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李泽厚
1980年代,李泽厚提出“救亡vs启蒙”的观点,代表现代化范式的“复兴”。
近代两大问题:一是以现代的文明观和价值观对等观念等,使中国社会走出“中世纪”。与此同时,由于中国进入现代世界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被打入的,于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华民族一次次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从而又使救亡图存的问题迫在眉睫。
“救亡” vs“启蒙”
从鸦片战争以来,这两大时代主题一直互相缠绕,此起彼伏。一方面,为了融入现代化的潮流,不得不对大众进行启蒙,不得不对传统进行“祛魅”,不得不走出中世纪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氛围。另一方面,随着现实中的“救亡”问题日益急迫和严峻,革命与斗争的主题又不得不一再压过救亡的主题而上升到第一位。于是,“救亡压倒启蒙,农民革命压倒了现代化”(李泽厚)。
二元叙事
“救亡”与“启蒙”的对立
“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革命化”与“现代化”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东方与西方的对立
······
第二章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