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高一语文导学案 .doc第2页 / 总页数 4 页
《红烛》高一语文导学案
组编人 审核人 序诗。 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高一年级 《红烛》导学案 使用日期: 编号:03 素养目标: 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知识链接——新月派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成立于1923 年,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诗集《红烛》 1922 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他仍对文学念念不忘。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浓烈的思乡之情,更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由此创作出大量的爱国诗篇。 1. 了解新月诗派的相关知识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其主要创作。 2. 把握本诗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 3. 品味精彩诗句,鉴赏诗歌的语言。 4 . 学习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 — 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黄冈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在创作诗歌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等,表现对祖国深挚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写作背景 诗写于1923 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 第 页 共 2 页 1
第2页 / 总页数 4 页
1923 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诗集主要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
《红烛》高一语文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