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人音2011课标版(五线谱)(吴斌主编)三年级下册
大石桥市中兴小学 李晓岚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风趣、幽默的风格特点。2、利用“微课”教学手段,了解“约德尔”唱法的起源、含义,
通过模仿演唱体验此种唱法的特点。
3、学生能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并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熟练操作,完成课前作业,在课上成功汇报。
4、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准确掌握“2/4 × × | 0× ×0 |” “2/4 × × | × - |”两条节奏,按节奏拍手,能自主选择适合的打击乐器成功为相同的主题旋律伴奏。
5、利用不同的方式集体表演歌曲,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素养,并具备了很好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于二拍子的歌曲并不陌生,但在对音乐的旋律、音准把握及对音乐的感受力上还有待培养和加强。并且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接受力较快,表现欲望较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具备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不同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展示、实践的机会,更好地学习接受新知。
重点难点:
,模仿“约德尔”唱法进行演唱。
“2/4 × × | 0× ×0 |” “2/4 × × | × - |”两条节奏,并能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情境创设
一、律动进课堂……(生在师的带领下)
【设计思路:在活泼欢快的音乐伴随下,快乐地蹦着跳着,感受轻松快乐地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的开始音乐学习。】
二、教师播放原音木偶戏,学生欣赏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课前布置的两个小问题。问题一:简介《音乐之声》。问题二:影片中的经典歌曲有( )(其中第二组学生要求同屏播放,两名学生到前面操作,一人介绍,一人播放幻灯片。)
【设计思路:教师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结合多媒体展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再利用ipad和电视屏幕的分享功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平台。】
活动二 聆听 感受
一、聆听完整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初步感受体会歌曲的情绪、风格等特点。
师:《孤独的牧羊人》也是其中一首非常经典的歌曲,它是女教师和孩子们在表演刚刚大家看到的木偶戏时演唱的,我们来听一听,中文版的《孤独的牧羊人》,大家边听边思考:歌曲的速度、情绪、
风格、演唱形式是怎样的?还有旋律走向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可以用表情,身体动作来表现你听到的。
【设计思路:通过完整聆听,使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初步感受和了解。】
二、聆听歌曲第一乐段
,引领学生感受分析第一部分的情绪特点。使学生发现歌声的旋律走向变化,思考歌词的意义及唱法,引出新知“约德尔”唱法。并跟随老师画一画旋律线。
【设计思路:通过形象生动地微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约德尔”唱法,因为画旋律线比较生动形象,所以利用这一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刻感受这种唱法的特点。】
2. 聆听第一乐段的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想象表现人们听到牧羊人的歌声时会是怎样的反应?并感受总结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是相同的。
教师小结:相同的音乐旋律表现了相同的音乐情绪,告诉我们故事
孤独的牧羊人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