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3-03-15 〔作者简介〕王荣(1972-),男,四川德阳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 2003年第6期第27卷(总第120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 6,2003 General,№ 120 略论宋代市民消费王荣(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宋代城市突破性发展,形成了市民阶层,政治上的相对独立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市民消费已成宋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一大亮点,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都出现了市场化和大众化两大趋势,引导着宋代社会消费潮流。〔关键词〕宋代;商品经济;市民消费;市场化;大众化〔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26(2003)06-0019-04 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宋代城市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由于冲破了以往严格的封建堡垒式的坊市分离制度,宋代传统政治中心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更为明显。城市消费旺盛则成为宋代城市繁荣的一个标志,我们从张择端描绘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街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城市市民以消费主体身份构成了长卷最为生动的一面。宋代城市消费旺盛更多地表现在市民消费的旺盛,这既是对宋代以前消费方式的自然延伸与深化,也是宋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一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宋代城市人口剧增,于是就有按人户居住地域划分的乡村户和坊廓户,即农民户口和市民户口。户口本是封建统治者摊派赋役的重要依据,宋代法律规定,各县征收的税租账中,须开列“坊廓、乡村主户丁各若干,客户丁各若干”〔1〕(P3),这样就把市民从农民中分离出来,单独列籍,表明市民群体作为独立阶层的形成。消费的目的是满足自身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消费目的性才能转化为现实可能性。宋代市民阶层基本脱离了农业生产劳动, 他们不能像农民一样自给自足,政治上无权,他们又不能像官吏那样取得国家俸禄和赏赐,他们的消费满足只能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出条件之上。宋代在长时间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下,商品经济快速增长,为市民消费旺盛创造了条件。第一,农业是最重要的产业部门,是整个社会消费的基础“农,食货之本也”〔2〕(P4155)。宋代农业更注重精耕细作,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出现了很多新变化, 比如精制生产工具、合理耕作制度、推广占城稻、大量开垦土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等,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学者研究表明,, 石〔3〕,也就意味着果腹后的农户有了较多余粮,其必然要加入到商品流通的行列中,使之成为“商品粮”。宋代迅速发展的城市中,集聚了众多非农人口, 就为“商品粮”找到很好出路,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仅常住人口日耗粮食就达三四千石(约四五十万斤)之巨,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是无法想象的。立足于粮食增加的农业生产发展,宋代农业内部出现了因地制宜、集约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分工趋势,并初具规模。表现在以前作为副业的经济作物种植在有些地方已转变为主业。在自然条件许可情况下,四川有的地方专植茶,太湖地区多种柑橘桑麻之物,等等。这些地方已不大种粮,专种经济作物,
略论宋代市民消费.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