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页脚. 戏曲在海外传播的历史及文化意义朱恒夫一、戏曲在海外传播的历史戏曲在海外传播的历史非常久远,最早传播到海外的戏曲很有可能是广东和福建的地方戏,传播的地方应是今日的东南亚地区。宋末崖山之战后,帝臣与许多官兵葬身大海,也有一些官兵在这一大战中逃身。他们在复国无望后,便扬帆远走海外。跟着他们一起去的还有广东新会、台山以及福建等地的老百姓。因为这些地方曾是南宋小朝廷的根据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支持宋朝。南宋灭亡后,许多百姓惧怕元朝报复,便随宋朝的官兵一起漂流到南洋。在这些流亡海外的军民中,肯定有戏曲演员。之所以有这样的推测,是因为南戏在当时已经十分发达了,福建、广东到处都有南戏的演出;再是军队中也应该有戏曲这一娱乐形式。到了 19世纪上半叶,北美洲发现了金矿。1863 年,美洋铁路工程开始动工。这些采金和修路的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劳工。除了欧洲的移民与非洲的黑人奴隶外,主要的工人就是华工。此时的中国落后不堪,广大农村经济衰退,农民纷纷破产,为了寻求出路,他们便应征到海外当劳工,当然,也有一些人是被骗去的。这些华工大都是广东的江门和五邑人。在这群华工中,就有粤剧演员。譬如在陈翰生主编的《华工出国史料汇编》中就有这样的口述资料:“梁丁,28岁,广东新会县人。‘在家做戏子。因无事可做,有新宁(今台州)人约我到澳门唱戏,到澳门后,带我到安记猪仔馆,见西洋官,立合同------- ’”。当然,被骗或自己主动去当华工的戏曲演员绝不止梁丁一个。这些有着演戏技艺的工人白天做工,晚上便演粤剧,他们就这样靠着家乡的戏曲来打发在海外的黑暗时光,粤剧伴随着他们的人生苦旅,慰藉他们孤寂的心灵。几年后,随着华工人数和收入的增加,这些原本从事业余演出的演员开始由业余演出转为职业和半职业性质的演出,并和他们培养的弟子组成了海外最早的戏班。经过了数年的发展, 华工出现了贫富的分化,有些富裕起来的人将投资的目光放到了戏曲上,于是, 在1852 年,华侨在旧金山( San Francisco ) 建造了第一家戏院。戏院落成后的当年,戏院老板便联系家乡的戏班,邀请他们赴美演出。于是,在 1852 年10 月18 日,由广东台山 123 位粤剧演职员组成了一个名叫“鸿福堂”的大戏班赴旧金山演出。他们到美国后,在旧金山的戏院、工矿和华工的社区进行了连续五个月的演出,深受当地华人的欢迎。又过了三年,到了 1855 年,由于演戏生意兴隆,华侨在被称为金山二埠( Sacra mento )的城市又建成了一家商业戏院。到了 1875 年,仅北美旧金山地区就出现了 11个专演粤剧的戏班,如丹山凤、普页眉... 页脚. 尧天、昆山玉、玉凤仙、普丰年、尧天乐等,这些戏班大部分都是由五邑籍的侨民演员组成的。除了在北美外,澳大利亚在 19 世纪也有了戏曲的演出。把戏曲带到澳大利亚的有两支队伍。第一支依然是华工,澳大利亚当时也发现了金矿,于是一些劳务公司也到中国的广东来招募华工,华工中也有戏曲演员。第二支队伍是太平天天南王黄德滋,带领着自己的部队,乘着 40 多艘大船,飘扬过海来到了澳大利亚,他的队伍中也有戏曲演员。在上个世纪初的美国,戏曲界中出现了一个著名的人物,他就是李是男。李是男是一位小生演员,演技出色,在侨民中有
戏曲在海外传播历史文化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