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插曲
中午,客厅里的电视在百无聊赖的自演自赏,同事们各忙各的事,有的洗衣,有的做饭,有的睡觉,无人关心它到底演的什么具体内容,反正是那类你恨我爱的电视连续剧。突然,几句带有浓重火药味且极不文明的话语,把同事们吸引到电视机前。“快看!快看!”“哎吆!我的妈呀,这么厉害,打起来了。”“不就是碰他一下吗,至于吗?”
同事们边欣赏边评论各路英雄。 噢!原来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一位帅气的小伙子走路无意碰到另一位男士,两人互不相让
并由舌战发展到拳战。 场面之激烈, 动作之精彩吸引了看客。
其实,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这种场景并不陌生,无论是在中国影视中还是在现实中极为常见。我为什么要在影视前加一个“中国”的定语呢?那是因为,这种场面在中国的影视中极为常见,而在国外影视中是很少见的。我不知道那些导演为什么把这样的场景般上影屏?为了制造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吸引看客,提高收视率?为了再现生活,并使之艺术化?为了对观众进行反面教育?做为一位非影视界专业人士、一位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我认为:都不是。靠制造这种低级的冲突,吸引看客是不可取的,人们看了只能当作笑料,只会认为编剧、导演的无能,要想学剧情冲突还是看看曹禺的《雷雨》比较好。影视属于艺术,但艺术是来
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对观众进行反面教育就更不用提了,现实中的反面事例还少吗?君不闻公交车上因“惯性”惹出的污言秽语,菜市场上因摩擦碰出的“火花”,校园里有时也因拥挤引出一些不和谐的“另类语” 想想人们做的这些“无效功”,导演们是否该把此类“冲突”场景彻底删除,或者来点正面的,让帅气的小伙子说一句“对不起”。国外影视呢?我不能说一点没有,但至少在我们接触到的影片中,不象中常,动不动就吵架甚至大大出手。即使他是一名被警察紧急追捕的逃犯,逃跑中无意碰到别人,也要迅速的说一声“对不起”,不是做作,而是习惯,来自日常生活的习惯
电视插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